缩略图

推进金融创新与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周胜

江苏沭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宿迁市 2236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承担着关键支撑作用。然而,尽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农村金融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难以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深层次的资金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当前乡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客群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显著,东部地区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占据优势。农村高收入群体信息获取渠道通畅,更易接纳前沿投资理财理念,导致本地金融市场难以满足其投资需求。伴随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迁移,教育、医疗及住房等资金支出同步转移,加剧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失。当前我国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县域存贷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部分经济薄弱县域存贷比甚至低于 50% 。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推动下,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客群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年轻一代加速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剧农村金融市场萎缩态势。

(二)产业链发展失衡问题严峻

过去四十年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领域成为主要资金流向,折射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企的资金虹吸效应。制造业资金集中于城市工业园区建设及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农村乡镇企业融资占比偏低且成本居高。农村资金市场通过理财、证券投资等渠道持续外流,受信息不对称及行为习惯制约,农村居民直接参与度明显不足,加之区域间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存在差异,资金配置呈现结构性倾斜。

(三)资金逐级外流态势鲜明

国家统计局 2025 年 1 月 17 日发布人口数据显示:2024 年末我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员)约为 140828 万人。年龄结构方面,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约 85798 万人,占总人口 60.9%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31031 万人,占比 22%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2023 万人,占 15.6% 。数据表明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形势日趋严峻。农村人口总量57661 万人,占总人口 41.48% ,进而形成了阶段性资金外流路径。县域及以下地区年均资金净流出量占 GDP 比重达 15%-20% ,乡镇与城区间资金流失率呈现显著指数级增长。

(三)同业市场竞争态势持续加剧

银行业同业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加速服务下沉,贷款利率持续走低,不断挤压农商行市场空间,导致行业整体存贷利差收窄。2024 年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 3.3%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 3.1% ,同比均显著下降。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县域及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超过 30% ,推动全行业信贷供给增加、融资成本降低。这一趋势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态势。

(四)金融创新能力存在短板

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业务仍集中于传统存贷及结算领域,缺乏战略视野和专业人才,导致产品创新与风控脱节、制度滞后。具体表现为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契合县域经济和农业链需求;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智能风控和大数据授信落地缓慢;跨领域协同能力弱,缺乏与农业科技、电商等环节的融合机制。此外,绿色金融、普惠保险等布局滞后,难以激活农村资产和生态资源潜力。这不仅加剧了金融服务与乡村需求错配,也在大行下沉竞争中使农机构面临客户流

失与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

二、金融创新为乡村振兴的战略赋能

金融创新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村产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转型进程。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切实满足农村企业与农户资金需求,加速产业升级步伐。新兴金融技术及服务模式的运用显著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能,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及互联网金融等工具有效降低服务成本与服务门槛,切实增强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与满意度。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消费金融发展拓宽居民消费选择范围,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动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为推动金融创新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应强化普惠金融模式推广,引导资源精准支持农村实体及小微主体。金融机构需开发线上线下融合产品,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便捷性。例如,可借鉴江苏沭阳农商行做法,依托大数据技术推出“秒批秒贷”等信用贷款产品,简化流程,改善融资体验。同时,应系统整合多维农户信息,构建客户画像,加强风控,并开发人工智能客服以提升响应质量。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激励金融创新并降低风险。省域层面可探索“省级统筹 + 县域活力”模式,发挥网点与地域优势,促进“金融 + 文明实践”等协同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效能,为全国农信转型提供示范。

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大型银行业务下沉分流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客群,挤压其市场空间。然而,大型银行的下沉尚未有效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向零售端转型,亦未产生显著的“竞争效应”。现实情况表明,大型银行下沉迫使农村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并通过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举措以稳固市场地位。此举虽导致其净息差与利息收入收窄,但客观上驱动农村金融机构推进转型增效进程,加速零售业务布局,并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农村金融机构应依托“人缘地缘”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充分发挥地方银行在获取零售客户信息方面的便利条件。

五、结论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了农村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及挑战,从产品服务创新、制度完善和政策监管等方面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农村金融创新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但需同步关注风险防控,防范技术与业务风险叠加。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信用体系建设及创新与监管的适配性。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应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深化产品、服务与制度创新,精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坚实金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23

[2]《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李建军、王修华.金融研究,2024(02):45- 58

[3]《绿色金融支持乡村产业转型的实践探索——基于浙江安吉县案例》.陈雨露.中国农村经济,2023(11):32- 45

[4]《农村金融排斥的成因与破解策略》.田国强.经济研究参考,2022(36):78- 91

[5]《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