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美育教学研究
王萱
岷县中寨镇中心幼儿园 7484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游戏是幼儿美育的途径。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文化的机会,让幼儿受到文化之“美”的熏陶。
一、美育教学概述
美育教学又被教育领域称为美感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采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认知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塑造出具有审美观念、情感特征和文化素养的人格,并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本土化的经验结合起来,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推动孩子全面成长,特别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育,这样才能达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游戏的美育价值
(一)丰富幼儿审美情趣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游戏设计当中,就能明显改善幼儿的审美素养,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少美学含义,书法,绘画,雕塑,陶瓷,剪纸,京剧,民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益于锻炼孩子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在互动环节里巧妙嵌入文化符号,角色设定,场景布置,音效设计等都能表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利用《诗经》,《楚辞》等经典文本传递深厚的情感和语言美感,营造出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生活美学观念已经渗透到服饰设计,建筑设计,饮食文化和节庆活动等领域,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点,汉服和旗袍靠精细的裁剪技术和明显的颜色对比突出服饰美学精华,故宫,长城,古典园林依靠巨大的规模,巧妙的空间规划和整体的协调性诠释建筑艺术之美,传统饮食文化重视味觉以外的感官体验,经过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多种刺激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沉浸式感受,传统节庆活动凭借繁杂的仪式流程和互动方式表达文化内涵并加深情感联系,这些文化要素共同形成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审美取向的认识模式,从而悄悄地改变幼儿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
(二)激发幼儿审美情感
幼儿美育实践是情感培育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塑造审美感知能力,只有具备敏锐的感受力,才能把握审美对象,进而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既可以传承文化内涵,又能促进审美情感的积淀,引导儿童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艺术形式包含的感官刺激有着明显的情感熏陶效果,诗词歌赋之类的传统文学作品通过心理共鸣来提高儿童的情感审美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戏剧等表现形式常常触及心灵深处,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而且其中还包含着隐性的德育功能,依靠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做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依靠虚拟情境下的道德决策模拟及反馈,幼儿可慢慢形成起基本的伦理认识架构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评判标准,而且能改善审美鉴赏水平,从精神角度展开美育教育,不但有益于加强个体的文化认同观念,而且凭借传统艺术作品里蕴含的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加深孩子对本土文化的领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做到深层的文化渗透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具体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它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践行文化育人理念的主要阵地,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走廊、墙面等空间,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班级内设立专门的文化展示区域或者主题墙,注重内容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整合,用实物、图片等方式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阐述,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活动属于幼儿园美育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优化幼儿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国画,剪纸,泥塑以及书法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又可在系统掌握线条,色彩,构图,造型等基本艺术要素的学习进程中,真切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蕴和人文精神,凭借传统戏曲,民族舞蹈,皮影戏和木偶剧这类表演类艺术表现形式,幼儿便可以在角色扮演,动作重现以及舞台展示之中全方位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种种风采,进而慢慢培养出对本土文化的深厚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上述艺术实践案例显示,幼儿既是学习主体,又是文化传承与革新的重要参与者,教育者通过营造情境化,游戏化的活动环境,把民间节庆,神话传说以及传统美德等关键要素融入到艺术创作流程当中,促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不断参加这类文化浸润活动,有益于加强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与革新能力,而且能不知不觉地塑造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他们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观形成稳固根基。
(三)课程设计中文化内容的自然融合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幼儿园美育课程当中,这既是达成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幼儿民族身份认同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音乐、美术、手工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实幼儿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程度以及审美水平,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拉近了儿童同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在实际操作上,凭借古诗词吟诵,民族乐器体验之类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到古典音乐的艺术韵味,并且在那美妙的旋律里领悟到民族精神的深沉内涵,这样的革新方式既唤起了幼儿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又为文化自信心的培育构筑起牢固根基,绘画创作成为幼儿感知并表达美的主要渠道,在这个过程里同样肩负着弘扬文化精神的重大责任。把传统绘画技巧加入到幼儿教育当中,特别是水墨画这种视觉艺术形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中华艺术文化的特别之处,水墨画凭借黑白对比,笔墨使用,留白安排等技巧,在创作过程里尽情体现它的文化内涵,这类课程有着操作性以及革新性特点,手工操作活动慢慢变成幼儿认识传统工艺,了解文化内涵的关键路径,在这个时间段里,教师可以安排撕纸,剪纸,泥塑,布艺染色,木戳印花等各类手工操作活动,既优化幼儿的操作水平,又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认识,这些手工产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在操作过程中促使幼儿加强民族认同感,价值观的培养。
结束语
幼儿教育属于学前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美育融合的时候,幼儿教师应该重点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引领孩子从多个角度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通过审美实践去认识世界本质,进而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促使传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立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游戏中的融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9):99- 101.
[2] 刘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育游戏的逻辑与策略 [J]. 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5,(04):42- 45.
[3] 徐玲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嘉应文学 ,2025,(03):172-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