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课内,扎实提升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效率
陈懿香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511316
引言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与文化精神,如家国情怀、人生哲思,更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但当前古典诗词多数课堂仅围绕单篇诗歌开展“字词翻译- 背景介绍- 主旨归纳”的固化流程,如对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常忽略其与单元内《短歌行》的理想追求对比,也未结合教材“学习提示”深化审美解读,导致学生“懂字面却不懂内涵”,学习兴趣不浓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立足课内,不依赖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古典诗歌教学回归文本本质。
一、高中古典诗歌课内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现状:以教材单元为框架,但解读深度与广度不足。
1. 教学范围局限于单篇:多数课堂以教材单元为进度划分,但实际教学中仅聚焦单首诗歌的基础解读,如必修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等),教师多逐首讲解字词与情感,未挖掘“不同时代的爱情观”这一单元隐性主题而导致缺少了系统性。
2. 依赖教材注释但缺乏拓展:教学中多以教材注释为核心,如讲解《登高》时,仅依托注释明确“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字面意思,未结合教材“思考与练习”中“‘万里悲秋’的多重悲意”引导学生深挖,导致文本解读停留在表面。
(二)核心问题:制约教学效率的三大关键因素
1. 课内资源开发碎片化:忽略单元内、跨单元诗歌的关联性,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浪漫主义)与《琵琶行并序》(现实主义),未通过对比教学归纳唐代诗歌的两大流派特征,浪费教材内置的“对比学习资源”。
2. 学生主体性被弱化: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多为“被动回答问题”,如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风格”时,教师直接给出结论,未让学生从“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课内词句中自主提炼,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鉴赏能力。
3.评价方式单一化:课内评价多以“课后练习正确率”为标准,如《赤壁赋》课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题目,仅关注学生是否答出“乐- 悲-喜”,未评价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难以检验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二、立足于课内提升古典诗歌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深挖课内资源:构建“三层联动”的文本解读体系
1. 单篇深挖:以教材文本为核心,结合“学习提示”与“思考与练习”深化解读。以《短歌行》为例,先依托注释梳理“青青子衿”的典故含义,再结合教材“学习提示”中“曹操求贤若渴的心境”,引导学生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忧”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志”中,分析诗歌“悲而不颓、忧而有志”的情感逻辑,让单篇解读更具深度。
2. 单元整合: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对比任务,激活单元内诗歌的关联性。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诗意的栖居”为例,整合《短歌行》(曹操的“建功立业之栖”)、《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田园之栖”)、《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精神自由之栖”),设计“三位诗人的理想栖居地’有何不同?从课内诗句中找依据”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古典诗歌的多元价值取向。
3. 跨单元联动:关联不同单元的同类主题或文体,拓展课内知识边界。如将必修下册“唐宋八大家散文”单元的《赤壁赋》,与必修上册“古代诗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动,设计“苏轼在‘赤壁’题材中,如何用散文与诗歌表达人生思考?”的任务,引导学生对比“乱石穿空(诗)”与“清风徐来(文)”的意象差异,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艺术表达。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内主动参与
1. 情境化代入:借助教材元素创设体验场景。讲解《琵琶行并序》时,先播放教材插图中“白居易与琵琶女对坐”的图片,配合琵琶曲《阳春白雪》片段,让学生代入“江州司马”的聆听视角,再引导分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妙处,让抽象的“音乐描写”变得可感。
2.任务驱动式学习:设计基于课内文本的实践任务。针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布置“为李煜写‘亡国心境说明书’”任务,要求学生从课内提取“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朱颜改”等关键意象,结合教材背景注释,梳理“景物- 往事- 情感”的关联,让学生在“输出”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合作探究:以单元为单位开展课内研讨。对必修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让小组分工负责“意象梳理”“情感分析”“手法归纳”,如一组聚焦《鹊桥仙》的“纤云”“金风玉露”,二组分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感,最后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结合教材“学习提示”补充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完善课内评价:以“文本理解”为核心的多元评价
1. 依托教材练习设计即时评价:利用“思考与练习”设计课堂小练,如《登高》课后“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当堂书面作答,教师随机展示答案并结合教材注释点评,即时检验学生对课内重点句的理解程度。
2. 采用“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的课堂评价:在小组展示后,如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展示,要求其他小组基于课内文本提出补充(如“是否遗漏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最后结合教材“学习提示”中“豪放风格的体现”总结,让评价聚焦课内文本,避免脱离教材的空泛讨论。
结论
提升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效率,无需依赖大量课外资源,关键在于充分开发教材的课内价值——通过“三层联动”深挖文本、用多元方法激活学生参与、以文本为核心完善评价,即可让课堂回归古典诗歌的文化与审美本质。一线教师需转变“重课外延伸、轻课内挖掘”的观念,以教材为根基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内诗歌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与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王荣生 .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9- 10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4] 李 山 林 . 古 典 诗 歌 教 学 的 审 美 转 向 [J]. 中 学 语 文 教学 ,2022(05):45- 48.
[5] 张悦 . 基于人教版教材的高中古典诗歌单元整合教学研究 [D].济南 : 山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