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探究
华兰
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荆州 434000
高质量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践要求,是加快荆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联合体成立后,如何让其落地实体化运行,又该怎样从微小可行性环节做起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2023 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市内 3所高职学校、9 所中职学校、14 家企业进行了 8 次实地调研,召开了 1次座谈访谈会,市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局长带队到山东省开展了1 次考察学习,出台了《荆州市域产教联合体章程》,在市内6 所中职学校开展了普职融通班教学试点,推动在荆职业院校结对帮扶,成立了4 个职教联盟,推进校企联合办班35 个,开展了中职学校专业评估2 次。
一是实施普职融通教学改革试点。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探索在市内6 所省级立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 1-2 个普职融通班试点和 1-2 个普高学籍班。下发了《荆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在荆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推动市内 1 所高职学校对口帮扶 2-3 所中职学校。二是持续提升大中专毕业生留荆率。大力实施“荆才荆用”工程,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学生留荆就业创业,安排在荆职业院校学生走进本地企业进行实地体验观摩,遴选荆州市内优质企业走进职业院校宣讲企业文化,传授实用职业技能。2023 年荆州中心城区 12 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41151人,留荆10969 人,留荆率达 26.66% ,已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年度目标。三是推进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改革。市教育局联合市人社局印发了《关于下达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印发了5 万本中职学校报考指南并发放至全市所有初中学校,强化“六个统一”和“六个严禁”,加强对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过程的严格管理。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成立职教联盟。成立了荆州市化工类(专业群)、学前教育、纺织服装、现代农业4 个职教联盟,覆盖企业 502 个,涉及相关专业27 个、专业教师667 人、在校生21279 人、年毕业生6548 人。五是推进“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启动校企联合办班三年专项计划,在荆州市内9 所大中专院校设立了“人才服务驿站”,进一步为毕业生留荆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推进在荆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校地(校企)合作,2023 年共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 113 份,开办订单班35 个 , 订单班参与学生 1033 人。六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荆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对全市 11 所中职学校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的教师进行了认定。积极培育技能名师,开展荆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名师评选工作,激发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尊重度,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
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专业设置。紧盯我市重点产业链,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为精准匹配服务荆州产业发展,两年内在荆高校撤销专业12 个,增设 14 个专业。两年内共组织开展中职学校专业评估工作4 次,更好的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八是大力开展相关大赛和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举办了“技能:让生活更美好”全民美拍、“学生企业面对面”、职业院校送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举办了全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进一步发挥了比赛引领作用。
荆州市域产教联合体该如何持续有效的运行是一个庞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联合体可以连接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为推进产业升级、教育提升和城市发展提供平台和助力。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均属于产教联合体,均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让荆州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长效且具有可操作性,回顾两年研究过程,从不同方面探索研究了上述一些实际可行性措施去推动产教联合体的运行,但整体运行机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完善。课题研究组结合实际情况和资料结合探讨,后续还可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五金”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学校积极推进“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和金教材”建设,探索“学习工厂 + 未来工坊 + 真实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校企共同制定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培养和鉴定标准,开放学习与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数智化时代“蓝金领”,构建高技能人才灵活用工平台,由点及面解决上下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动引企入校和推教入企,开发契合产业实际业务、理实一体化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企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达成产教零距离,满足产业发展智力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推动联合体内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建立以提升员工岗位能力和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融合荆州市科教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任务,以项目载体助力科教融汇。
三是进一步整合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加强师资互聘互用、资源共享共建、科教融汇等方面的建设,为推动深度产教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荆州职业教育将紧扣“教育强国、技能湖北”战略,以打造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区为使命,坚持类型定位、产教主线、数字驱动、文化铸魂,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跃升”转型,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监视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建设研究 [J]. 中国教 育科学 ,2020(2):23- 30.
[2] 章玲义, 赵旌宇, 任建平.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 “ 双师三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J]. 现代职 业教育 ,2024(10):41- 44.
[3] 吴岩 . 建设中国“ 金课”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4- 9.
华兰( )(1991.02),女,汉族,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中级,从事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