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羽的“ 妙悟” 诗论探究王维禅诗的意境
王晓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严羽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研习汉魏至南宋前期诗歌,为其诗论与创作奠基。身处南宋末年,目睹宋诗宋词发展终局,他得以站在唐宋诗歌发展全局视角,学诗、作诗与论诗。严羽在总结唐诗成就,批判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的基础上,构建起《沧浪诗话》这一完整系统的诗论体系,堪称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钥匙,也为后世诗话创作提供典范。其在《沧浪诗话》中提出 “兴趣”“妙悟”“入神” 三方面诗学审美理想,王维禅诗正是 “妙悟” 理念的完美注脚。
一、“妙悟”的诗学审美理想
两宋阶段,理学思潮对宋诗产生了重大影响,“重理”、“尚议论”和“字斟句酌”成了南宋主流诗派——江西诗派的主要诗学主张,与此同时江西诗派在诗学理论和创作上也存在许多缺陷,如:一味说理、文字刻板、因循守旧和缺乏诗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江西诗派的这些弊病,并对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做出了批评。而后,严羽提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 认为诗人只有通过“悟”的审美思维方式,掌握了诗歌的情思意蕴,才能写出含蓄隽永,富含审美效果的作品。“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艺术的形象思维。“妙悟”则是通过以心来悟的审美直觉创作出情、景、事理相浑融的诗境,达到真正的“别才”“别趣”的状态,方能“当行”、“本色”。所以,严羽的“妙悟”说应运而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 严羽认为作诗就如同参禅悟道,关键都在于“悟”的思维方式。要想领悟“妙悟”说的重点,就要以佛教的“禅悟”为根基,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3 的渐悟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 的顿悟,体现出的是“本心”通向物我相融禅境的渐进过程。同样,要实现 “妙悟” 审美理想,诗人 “本心” 需经历从参熟汉魏晋及盛唐诗、大历后诗的渐进过程,在把握前人创作风貌基础上,以 “悟” 领会诗境。唯有情思意蕴丰沛、情景事理浑融之作,方称达到 “妙悟” 的好诗。“悟” 是通向 “妙悟” 的方法,其追求纯粹、无功利的艺术境界,核心在于解决诗歌情感生命力的释放问题,此为南宋部分纯阐释理学的诗作所不能及。
二、诗佛的禅意“妙悟”
王维的禅诗中有着其独一无二的“悟”的审美直觉,可以将诗中景与事的意象巧妙组合之后构造成“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并脱离其原本的物质束缚,伴随着作者“悟”的思维过程与主观思维相浑融,形成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这种“悟”的审美直觉的介入,加上王维自身对于前代诗歌的参熟,和独特的手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妙悟”的审美理想,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作为“诗佛”,王维诗的‘妙悟’,更突出的是“禅悟”的方法对诗进行审美观照,从而达到诗的妙悟之境,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与东晋时期的“玄言诗”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通过“禅悟”而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由注重诗歌的外在世界转而关注诗人内心世界的“内倾”倾向,也是构成王维禅诗圆融禅境和宁静空灵意蕴的重要因素。如《终南别业》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5
《鹿柴》创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期,展现其晚年闲适生活与禅意心境。首联写诗人厌倦世俗、定居终南,借自然参禅;“兴来独往”等句勾勒随性生活状态,暗含对闲适的喜爱。颈联 “水穷处” 以留白手法引向悟境,诗人行至水尽处未折返,却坐观云起,以 “偶然” 收束更富禅机。全诗通过随性的生活场景与自然意象,借 “禅悟” 直觉传达出豁达超脱、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正如俞陛云所说“五六句即言胜事自知,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无穷,此二句有一个化机之妙。”6 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7
《鹿柴》以 “空山” 起笔,“空山不见人” 直写空寂,“但闻人语响” 以声衬静,增添神秘氛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描绘余晖映苔的幽深之景,声与色交织,展现王维诗歌特有的 “色彩美”“画面美” 与 “声音美”。王维借空灵画面,凭借 “禅悟” 直觉,剥离景物的物质表象,将山之空、声之响、景之幽与禅宗领悟相融,实现诗境与禅境的高度统一 ,达到了严羽《沧浪诗话》中所强调的“妙悟”的诗学审美理想。此诗短短二十字,但意境深远,诗境浑融,沈德潜也曾评价王维此诗: “佳处不在语言”8 可见“妙悟不在言多”,“妙悟”是作者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感知客观事物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排除杂念,心无旁骛的依靠直觉和智慧体悟自然界的经验和真理。王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王维诗中独特意境的影响
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的空寂,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豁达,亦或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的孤独,都是王维为我们留下的独特诗境。“雨中山果落,松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讵枉青门道,故闻长乐钟。”(《饭覆釜山僧》)王维的诗以“雨中虫鸣”、“袅袅钟声”等清新、淡雅的景物意象去追寻本心,探讨禅道,领悟人生真谛,将读者带入那深渺的禅寂世界,并以他独一无二的“禅悟”审美自觉,深入到景色与事物的内在逻辑中,将自己的禅宗领悟融于诗情,从而达到“妙悟”的诗学审美理想。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的佛学修养以及文学修养的诗人,他的诗中透露着种种禅趣,丰富了盛唐诗歌内容。王维的诗传达出禅趣的同时,也充满了生命哲学的智慧,他与僧人和居士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并将毕生的宗教体验融入到诗中,无论是深处逆境,亦或是执着于世俗的欲望,只要一品摩诘之诗都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这也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他通过“悟”的思维方式引禅趣入诗,从而达到“妙悟”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为后人所学习瞻仰。
四、结语
以严羽 “妙悟” 诗论解读王维禅诗,能明晰其从 “悟” 至 “妙悟”的实现路径。王维将习禅感悟与自然体验相融,契合 “妙悟” 中 “悟”的实现途径,其诗所营造的圆融禅境、空灵意蕴,达 “妙悟” 审美理想。王维以禅入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使 “山水田园” 成为文化符号,深远影响后世诗学。
参考文献
1. 俞陛云 . 诗境浅说 [M]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2003.
2. 陈铁民 . 王维集校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3. 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 郭绍虞 . 沧浪诗话校释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5. 赖永海主编 , 尚荣译注 . 坛经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3.
10. 杨安琦 , 宋娟 . 严羽《沧浪诗话》审美思想论 [J]. 名家名作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