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户外玩沙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路径:环境创设与教师策略双维构建

作者

赵苒 彭雪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第一幼儿园

引言

玩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沙子的流动性、可塑性为幼儿提供了无限探索的可能。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玩沙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感官游戏,更是幼儿感知物质特性、理解自然规律、发展精细动作与社会协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玩沙区存在环境单一、材料局限、教师介入随意等问题,导致活动停留在表面操作层面,难以激发幼儿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表达。

一、幼儿园户外玩沙的环境支持教师与幼儿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性与开放性融合的环境创设

幼儿园户外玩沙环境以自然元素为核心,沙池选址常与绿植、石块、水源等自然场景相邻,形成“沙—水—土”的生态互动圈。沙子作为天然材料,其流动性、可塑性为幼儿提供无固定答案的探索空间,幼儿可自由改变沙的形态、构建城堡或挖掘沟渠,在开放环境中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环境设计保留未完全预设的区域,如留白墙面供幼儿记录沙的形态变化,或设置可移动的木桩、竹筒等材料,支持幼儿根据兴趣动态调整玩法,实现自然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二)动态性与互动性交织的教师支持

教师在玩沙活动中扮演“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其支持策略随幼儿行为动态调整。当幼儿专注重复堆沙动作时,教师通过提问“怎样让城堡更坚固?”引发思考;当幼儿因争夺工具冲突时,教师引导协商“轮流使用或合作搭建”;当幼儿发现沙中昆虫时,教师提供放大镜、记录本支持深度探究。教师还通过投放树枝、贝壳等生活材料,或引入“运沙比赛”“沙画创作”等情境任务,持续激发幼儿互动兴趣,使支持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激发”,形成师生共探的互动生态。

(三)探究性与游戏性并重的活动设计

玩沙环境支持将科学探究融入游戏情境,幼儿在玩沙中自然习得物理、数学等抽象概念。例如,通过“沙漏计时”实验理解时间与流速的关系,用不同工具运沙比较容量差异,或用湿沙与干沙对比塑造性变化。教师巧妙设计“问题链”,如“为什么湿沙能堆高?”“怎样让沙坑不积水?”,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解决问题。

二、幼儿园户外玩沙的环境支持教师与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一)创设自然化与开放性融合的沙池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沙池设计需融合自然元素与开放性材料,为幼儿提供多元探索空间。例如,将沙池与绿植、石块、水源相邻布局,形成“沙—水—土”生态互动区,幼儿可观察沙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如雨后湿沙的黏性与干沙的流动性差异。教师投放低结构材料时,可提供树枝、贝壳、竹筒等自然物,以及塑料瓶、筛子等生活工具,支持幼儿自主设计“沙漏计时”“沙雕城堡”等探究任务。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在观察蚂蚁搬运沙粒时,自发用树枝搭建“蚂蚁隧道”,教师顺势引导其研究沙粒大小与通道稳定性的关系,幼儿通过反复调整沙粒粗细,发现“细沙易坍塌,粗沙更稳固”的规律,体现了环境对探究行为的隐性支持。

(二)实施分层材料投放策略,满足不同年龄与能力需求

材料投放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游戏水平动态调整。小班幼儿以感知沙的特性为主,可提供小铲、水桶、模具等基础工具,支持其探索“沙的触感”“干湿变化”等基础经验。例如,教师投放不同孔径的筛子,引导幼儿观察“细沙漏得快,粗沙漏得慢”的现象,初步感知颗粒大小与流动性的关系。中班幼儿可增加称、量杯、天平等数学工具,设计“沙的容量比较”任务,如用粗细不同的容器装沙,讨论“哪个容器装的沙更多”,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大班幼儿则可引入PVC管、积木等结构材料,开展“沙水工程”挑战,如用管道连接沙池与水池,研究“如何让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合作中解决漏水、管道倾斜等问题,发展工程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构建“观察—介入—反思”循环支持模式,推动深度探究

教师需以观察者身份捕捉幼儿探究中的“关键事件”,通过适时介入引导深度学习。例如,某中班幼儿在玩沙时发现“湿沙能堆高,干沙会塌”,教师未直接告知原因,而是提供喷壶、干湿沙对比样本,引导其通过“喷水—堆沙—观察”实验,自主发现“水是沙的黏合剂”这一科学原理。当幼儿因争抢工具冲突时,教师可介入引导协商:“你们想一起用筛子过滤石头吗?怎么分工更高效?”通过提问激发合作意识,帮助幼儿理解“共享资源能实现更大目标”。活动后,教师通过回看视频、幼儿表征绘画等方式,组织讨论“如何改进工具设计”,如将筛子孔径扩大以过滤更大石块,将反思转化为新的探究行动,形成“探究—反思—再探究”的闭环。

(四)开展多元评价与主题延伸,拓展科学探索价值

评价需聚焦幼儿探究过程与思维发展,通过多样化形式促进经验迁移。例如,在“沙水城堡”建构活动中,教师采用小组互评与集体分享结合的方式:先请幼儿展示作品并描述“用了哪些工具”“遇到什么困难”,再引导同伴提问:“为什么你们的城堡墙比别人的更稳固?”通过讨论,幼儿总结出“湿沙黏性强,适合砌墙;干沙流动性好,适合铺路”的经验。教师还可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新主题,如幼儿对“沙漏不漏沙”产生兴趣后,教师延伸开展“时间测量”探究,提供不同粗细的沙粒、透明瓶身等材料,支持幼儿设计“自制沙漏”,并记录“1 分钟能漏多少沙”,将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有机结合,实现“玩沙—学科学—用科学”的递进式发展。

结语

幼儿园户外玩沙的环境,是幼儿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更是教师支持科学探索的隐形课堂。当沙池中流动的不只是细沙,而是幼儿对物质变化的敏锐感知;当教师抛出的不仅是问题,更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当每一次堆沙、运水、筑坝的尝试,都成为理解物理规律、发展工程思维的阶梯——这样的环境便真正实现了“玩沙”到“探理”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罗琴 , 夏月 .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区环境设计策略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5(14):141- 143.

[2] 章兰 , 何丽娟 . 幼儿园玩沙活动的价值及其开展策略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7,(06):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