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的整合与教学实践研究
刘海龙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高级中学 2715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法治教育不仅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三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增强规则意识与法治信仰,为其成为守法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法律,培养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高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
尽管高中政治课程已经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法治内容融入其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不足。首先,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现象,各模块中的法治知识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逻辑串联。例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经济生活》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未能形成有效的关联性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法治知识体系。其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数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 + 法条解读”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法治能力。最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法治教育多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层面,缺乏模拟法庭、法治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难以亲身体会到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的整合路径
(一)纵向衔接:构建 “初中 - 高中 - 大学” 一体化法治知识体系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法律常识普及”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法治教育的深化与进阶。具体而言,在《政治生活》课程中关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衔接初中阶段所介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讲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监督权”等具体职能,并且将其与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法治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前引入大学阶段“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核心逻辑,例如通过分析“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审查”这一议题,为学生未来在大学阶段的法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埋下深刻的伏笔。
(二)横向贯通: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法治内容的跨模块融合
在高中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需要围绕“法治”这一核心主题,形成协同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法治内容的跨模块融合。例如,在《经济生活》课程中关于“市场秩序”的教学中,可以整合《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经济职能”相关内容,深入分析“市场监管与反垄断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活与哲学》课程中关于“矛盾分析法”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来深刻理解法治原则。此外,还可以联动语文课程中的“法治主题散文”、生物课程中的“基因技术伦理与法律规制”等跨学科内容,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法治认知框架,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法治的内涵和外延。
(三)内外联动:链接社会现实,拓展法治教育的实践场景
法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需要紧密链接社会现实,拓展法治教育的实践场景。例如,在“民法典与公民生活”这一教学内容中,可以引入“高空抛物责任认定”“网络购物维权”等当前社会热点案例,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法条、进行模拟辩论,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联合当地法院、检察院开展“法治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庭审流程、参与法治宣传活动,亲身体验法治实践。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法治微课堂”,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等最新法律动态,使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法治思维
通过创设生活化、冲突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法治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 “公民的政治参与” 教学中,设计 “社区广场舞噪音扰民” 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 “居民”“社区居委会”“环保部门”,围绕 “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展开讨论,思考 “信访制度”“行政调解”“民事诉讼” 等不同解决方式的法律依据与流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引导学生关注 “权利边界”“程序正义” 等法治核心要素,避免学生陷入 “以暴制暴”“私力救济” 的误区。
(二)以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法治认知
精选典型、多元的法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复杂性与价值取向。案例选择需兼顾 “正面引导” 与 “问题反思”:既可选取 “张桂梅校长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 等正面案例,传递法治的温度;也可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企业违法排污” 等反面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代价。在案例教学中,需避免 “贴标签式” 解读,而是引导学生从 “案件事实 - 法律适用 - 判决逻辑 - 社会影响” 全链条分析,培养其理性判断能力。
(三)以评价改革推动法治教育的实效落地
传统的 “纸笔测试” 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法治素养,需构建 “过程性评价 + 实践性评价” 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发言、案例分析报告、法治手抄报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实践性评价可依托 “模拟法庭”“法治调研” 等活动,从 “法律知识运用”“沟通协调能力”“公共参与意识” 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此外,还可引入 “学生互评”“社区评价”,让评价主体更加多元,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学生的法治能力与素养。
四、结语
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 “知识传授”,而是一项系统性的素养培育工程。通过 “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联动” 的内容整合,能解决当前法治教育碎片化的问题;借助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教学策略,可打破 “被动学习” 的困境。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如提升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完善课程资源(如开发地方特色法治教育教材),让高中政治课程真正成为培育青少年法治信仰的 “主课堂”,为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人才根基。
参考文献
[1] 周慧 . {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 }.Diss. 信阳师范学院 , 2022.
[2] 曹晓财 . " 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探索 ." { 今天 }17(2022):0061-0062.
[3] 刘以妍 . " 新时代高中政治法治教育标准化建设研究 ." { 文存阅刊 } 5(202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