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赋能小学音乐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及实践

作者

苏心悦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引言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教唱—模仿”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音乐课堂沦为“技能训练场”;另一方面,学科割裂现象严重,学生虽能演奏乐器,却难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无法将音乐能力迁移至其他领域。例如,在教授《黄河大合唱》时,学生仅机械模仿旋律,却对作品中的抗战历史背景、民族精神表达缺乏深层认知;在欣赏民族音乐时,学生仅关注乐器音色,却对音乐与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的关联性缺乏探究。

一、数字化赋能小学音乐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与学科融合的表面化

当前数字化工具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多停留于“技术叠加”层面,缺乏深度整合。例如,部分教师仅用 AR 技术展示乐器模型,却未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乐器材质与地域生态的关联;或仅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剧片段,而未设计语言艺术学科的任务(如剧本改编、角色台词设计)。这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做法,导致跨学科学习沦为“音乐 + 技术”的简单拼凑,学生难以形成对音乐与多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深层理解,跨学科素养培育效果有限。

(二)数字资源质量与适配性不足

现有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存在“数量多但质量参差”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资源(如虚拟乐器软件)操作复杂,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导致技术工具反成学习障碍;另一方面,跨学科资源整合度低,如音乐与历史结合的课程中,缺乏标注时间轴的互动式音乐地图,学生难以直观感知音乐风格与历史事件的同步演变。此外,资源更新滞后,难以覆盖新兴文化主题(如电子音乐与现代科技),限制了教学的前沿性与吸引力。

(三)教师数字素养与跨学科能力双重短板

一线音乐教师在技术应用与跨学科整合中面临双重挑战:其一,部分教师对数字化工具(如音乐制作软件、虚拟现实平台)的操作不熟练,难以指导学生开展高阶任务(如多轨音频编辑、沉浸式场景设计);其二,教师自身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如无法将音乐与物理声学原理(如共振现象)、数学节奏模型(如斐波那契数列在旋律中的应用)结合,导致跨学科教学流于形式。

二、数字化赋能小学音乐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音乐 + 技术”融合工具库,突破创作边界

依托数字化平台整合音乐创作工具与跨学科资源,降低学生创作门槛。例如,在“未来城市音乐会”项目中,教师引入“GarageBand”音乐制作软件与“Scratch”编程工具,学生需结合科学课中“声波传播原理”知识,通过调整音频波形参数(如振幅、频率)模拟不同环境音效(如地铁轰鸣、鸟鸣),并使用编程模块控制 LED 灯带随音乐节奏闪烁,形成“声光同步”的沉浸式作品。此外,利用“AI 作曲助手”生成基础旋律,学生结合美术课中“城市色彩”主题,为旋律添加对应音色(如用钢琴表现灰白建筑、用长笛表现绿色公园),最终完成集音乐、编程、视觉艺术于一体的跨学科创作。此策略通过技术工具的具象化操作,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成果,同时渗透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

(二)设计“音乐 + 历史”沉浸式任务链,唤醒文化理解

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构建“时空穿越”式学习情境,深化音乐与历史、地理的关联。例如,在“盛唐乐舞探秘”单元中,教师通过“全景故宫”VR 技术还原唐代宫廷场景,学生佩戴设备观察壁画中的乐器形制(如箜篌、羯鼓),结合历史课知识分析其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关系;利用“敦煌乐谱数字化解码”平台,学生尝试将千年古谱转化为现代五线谱,并通过“智能古琴”APP 模拟演奏,感受唐代音乐的音阶特点;最终以“如果李白是音乐制作人”为题,用说唱形式改编《将进酒》,将诗词意境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此类任务通过技术复现历史现场,使学生在“解谜—创作—演绎”中理解音乐的文化载体功能。

(三)开发“音乐 + 数学”交互式学习模块,强化逻辑训练

利用数字化工具将数学规律转化为音乐语言,培养理性思维。例如,在“节奏中的数学密码”课程中,教师使用“节奏计算器”APP,将分数运算(如四分音符 =1/4 拍)与音乐时值对应,学生通过拖拽模块完成“分数加减法→节奏型组合”的转换;借助“几何画板”绘制声波图形,观察正弦波与音高、振幅的关系,并用数学公式(如 y=Asin(ωx+ϕ) )解释泛音列现象;最终以小组为单位,用编程语言(如Python)生成“斐波那契数列旋律”,即每个音符时值按数列规律递增,形成兼具数学美与音乐性的作品。此策略通过“具象化数学—抽象化音乐”的双向转化,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搭建“音乐 + 语言”协同创作平台,提升表达能力

借助数字化协作工具促进音乐与语文、英语的深度融合。例如,在“音乐故事创编”项目中,学生使用“Canva 可画”设计音乐绘本,结合语文课《安徒生童话》内容,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创作配乐:先用“库乐队”录制环境音效(如风声、钟声),再根据情节情绪选择乐器(如用大提琴表现悲伤、用三角铁表现希望),最后用英语录制旁白并添加字幕;通过“钉钉在线课堂”开展跨国协作,与国外小学生交换作品,用音乐与语言共同讲述文化差异中的共通情感。此类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更通过“音乐叙事—语言解码”的循环,深化了对音乐情感传达机制的理解。

结语

数字化技术为小学音乐教育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使音乐课堂从“孤岛”走向“枢纽”,从“技能训练场”升维为“素养孵化器”。当学生用编程软件解码千年古谱的数学密码,以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盛唐乐舞的文化基因,用 AI 工具谱写未来城市的生态交响时,音乐不再是单一的审美对象,而成为联结历史、科技、人文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花文 , 潘玉红 . 小学音乐学科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究——以“ 爱我中华” 主题单元为例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4,(11):23- 33.

[2] 马帅 , 李尊 . 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行与思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4,(10):3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