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植根东坡文化,打造自然课堂学习场域

作者

肖丽

常州市东坡小学

学校以东坡命名,在对“东坡文化”进行探索和领悟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和构建“自然”与学生成长内在相通的课堂教学形态,使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反思、实践、创造,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最终实现教育最高之境——“自然而然”。在自然学习场域中促进学生的自然学习,让场域成为育人的重要资源,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东坡文化视角下自然学习场域的内涵特征

1. 东坡文化与自然课堂

从历史、地域、学校三方面探究“东坡文化”的特征和精髓,最终我们从苏东坡一生中10 余次与常州结缘,在常州游学、访友、生活,留下的具有常州地域内涵的文化烙印中凝练出“自然”这个关键词,主要包括东坡先生自然中山水怡情、人生中进退自如、思想上乐观豁达等品质特征。

广义的“自 然”课堂是指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自由、和谐发展。 我们则借鉴东坡先生在常州生活的形式和内涵、将学习内容融入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活中,并通过创新学习方式,达到自然学习的课堂状态,形成在自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自然地在课堂(学习状态)和课堂中的自然(学习互动)和谐一体的课堂生态,赋予“自然课堂”新的内涵和特征。

2. 东坡文化视角下的自然课堂学习场域

“场域学习”一词 最早出自约翰·艾尔德 (John Elder),它是教育研究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意义的一种探索, 场域学习以当地社区和环境为背景,开展跨学科活动,强调学生在真实世界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就。

学生、教师、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形成了学校的具体学习场域。

自然学习场域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需要,选择校内外相关场域,教师、学生、社区等共同打造,形成校内校外场域融通,室内室外和谐一体,课内课外有机勾连的自然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场域及环境支持。

二、自然学习场域的架构与建设

1. 东坡文化自然场域的思考和架构

学习场域和环境的建设对课堂教学能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通过学习场域建设 , 能让师生更好融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重视课堂中各种因素的科学融合及环境建设 , 能够提升课堂吸引力 , 让教学更具灵性。

基于“东坡文化”的定位,我们对校园内外的学习场域和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打造,校内校外融通架构。我们考察了校园周边的东坡公园、东坡纪念馆、天宁图书馆、东坡社区、红梅公园等,作为学生校外课堂实践基地,让自然场域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校园内则以东坡文化为高位引领,整体设计文化布局,打造校园物形体系。积极推进“竹影清风”、“紫藤长廊”、“海纳百川”和“古今对话”四大校园区域环境文化建设,师生共同打造一院(东坡书院)、二馆(东坡书画馆、东坡体育馆)、三场 ( 艺术展示开放空间)、四廊(教学楼开放区域)育人空间。在推进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文化、长廊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东坡文化的核心精心打造,让文化外显,让校园的每一处场域都成为涵育生命的重要场所,在潜移默化中让文化内植。

2. 自然课堂学习场域的着力打造

基于“自然”课堂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自然场域的选择和完善,让外部环境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并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融合,促进“自然”教学的水到渠成。

案例一:东坡阁书法场域建设

将书法课堂与学生的自然生活和自然场域相勾连,将东坡文化、书法文化与校园环境相契合,打造学习自然场域。通过布置美化长廊、环形空间、展台、地面等区域,创造浓厚的书法特色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分享、交流学习的场域。通过书法教室中名家、学生书法作品的装饰、布置,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期待与积极性

案例二:藤花书院场域建设案例二:藤花书院场域建设

将语文阅读课堂与图书馆开放场域相勾连,将东坡文化、读书阅读与校园环境相契合,打造学习自然场域。通过分区域的书籍展示,打造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人群的读书空间。通过桌椅的设置、环境的改善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吸引师生阅读分享。

三、自然学习场域打造及使用的策略及思考

1. 文化引领,注重内涵

在选择校内外场域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东坡”文化元素的渗透和体现,注重场域内在的“自然”元素,考量场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自然状态和学习兴趣。我们以东坡文化为高位引领,整体设计文化布局,打造校园物形体系。积极推进“竹影清风”、“紫藤长廊”、“海纳百川”和“古今对话”四大校园区域环境文化建设,师生共同打造一院(东坡书院)、二馆(东坡书画馆、东坡体育馆)、三场 ( 艺术展示开放空间)、四廊(教学楼开放区域)育人空间。在推进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文化、长廊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东坡文化的核心精心打造,让文化外显,让校园的每一处场域都成为涵育生命的重要场所,在潜移默化中让文化内植。

2. 分层分类,按需打造

校外场域的再建设难度较大,我们一般作为场域资源来使用,作为学生开展拓展学习的基地。校内的自然场域建设则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进行分层推进。“雨后行”菜园劳动基地,让学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自然中学习并形成技能。藤花书院、东坡阁等区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活动提供了更自然放松的场域,契合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学校内部的艺术展示区域则是学生自我展示、相互学习的交流场所。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优先对这些区域进行设计和建设,以期更好地体现场域地利用率。

合力参与,常建常新

场域的建设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学生在参与中焕发自然激情和生命体验。劳动课上,学生学习种菜的相关知识,体验翻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技能,体验的过程更是成长的动力。藤花书院、东坡阁区域的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师生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定期加以改进和更换,以此加强场域与课堂更紧密的连接,也给学生更新鲜更吸引的感受。

以东坡文化为根脉,让自然成为课堂的延展。场域打造不仅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更让东坡文化成为校园精神内核,实现文化传承、自然教育与学校教学的协同发展,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培育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