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善的共同体”如何可能?

作者

王占芬

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733299

引言

目前,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这对 校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通过分析欺 凌事件的类型和具体原因,结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 求,联合多方力量制订教育管理方案,以实现对学 生的针对性教育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提 高法律意识,打造更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防止校 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善的共同体”理念在此背景下体现出重要时代意义,“善的共同体”以“善”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依靠统一的行为规范,创建群体间良性互动机制和协同共生模式。创建“善的共同体”可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环境,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作为关键要素,在塑造校园文化氛围并规范学生成长方向上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它们在反校园欺凌行动中的协同机制,对于达成“善的共同体”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构建“善的共同体”内在灵魂

(一)培养同理心与善良品质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共情能力,促使他们切实领悟并体会他人的感情状况和生存境遇,通过主题班会,情境模仿,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学生关心同伴的需求,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当一个人的同理心比较强的时候,就能更加灵敏地察觉到被欺凌者所遭受的精神创伤,进而积极地去阻止欺凌现象,给那些需要援助的同学给予帮助,安排学生参加校园欺凌典型案例的深入讨论,促使他们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深刻体会到欺凌行为带给人们的身心伤害,进而形成反欺凌,捍卫正义的价值观念。

(二)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道德文化底蕴,包含人文关怀,宽容精神,互助理念等内容,把传统美德教育系统融入校园德育体系当中,就能给学生发展赋予重要精神依靠,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讲述历史故事等办法,引领学生领会古代圣贤的思想内涵和行为准则,“孔融让梨”的谦逊品质,“黄香温席”的孝道精神等典型案例,借助隐性教育方式慢慢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与协作,为创建“善治共同体”营造良好的道德根基。

(三)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全球化多元化文化之下,当代青少年群体正承受着复杂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的重点就在于优化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从而令他们知晓善恶的标准并形成正确的准则,经过举办专题讲座、展开主题辩论之类的活动来剖析校园欺凌的危害,弘扬尊重个体、平等对话并互相帮助的优良价值观念,学生一旦具备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当校园欺凌发生之时就会勇敢地维护公平正义,进而促使学校成为一个和睦的秩序良好之地。

二、规则实践:构建“善的共同体”的外部保障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校园规则

科学完备的校园管理制度成为捍卫学生权益、防范校园暴力的主要保证 , 学校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性,认识属性和校园文化特性,制定全面、细致并能执行的校园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涉及学业,生活,人际交往诸多层面,给校园欺凌行为下定义并且给出应对办法指引。就不同种类的欺凌现象如言语攻击,身体侵害,社交排挤而言,可以对各类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应的处罚手段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容易地辨别哪些行为违反规定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此种公开透明的设计不但规定清楚,而且有强烈的制约性。

(二)严格规则执行,保障公平公正性

规则若要被有效执行,执行力度便不可或缺,教育机构要创建起完备的规则执行体系,保证校园管理制度得以落实,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不论涉事者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按照既定标准给予统一的处罚,在实际操作时,一定要遵守程序正义原则,全方位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这样才能体现出规则的威严与公信力,而且要定时公布处理结果,起到警醒效果,促使全校师生营造出尊崇规则的文化氛围,进而有效地遏制

校园欺凌现象出现。

(三)实施规则教育以强化规则意识

要想优化学生对校园规范的认识水平,并促使他们积极践行,学校就要规划多种化教育方案,举办规则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等系列活动,全面阐述规则的核心意义以及具体内容,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各个条款的实际应用情景,拿校园欺凌治理来说,可以安排研讨会,探究规则在守护校园秩序,捍卫学生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规守纪既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还要促使学生参与到校规修订工作当中来,以此增进他们的情感认同感和执行意愿。

三、道德教育与规则实践的协同共进

(一)道德教育为规则实践提供价值支持

道德教育培养出的善意、共情力以及积极的价值观,成为遵从规范的内在精神力量,当个体坚守公平正义这类伦理准则时,更愿意主动执行校规校纪,将其当作守护校园秩序、捍卫各方利益的关键工具,而非仅仅依靠外界强制约束,以同理心来说,在没人监督的时候,人们依然会出于对他人处境的深刻体会而主动伸出援手,这体现出道德素养对规则遵守的深远推动作用。

(二)规则实践为道德教育提供实施平台

规则践行是道德教育理论转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它有着理论和实践价值,人们通过参与规则制订,执行以及监督等流程,就能把抽象的道德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加深对道德内涵的认识和认同,在处理校园欺凌之类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既可直接体会到规则的公平和权威,又可凭借利用道德准则来剖析情况并做出理性的判定,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这类实践活动给道德教育给予了鲜活的例子,使得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和现实意义。

(三)二者协同共建“善的共同体”文化

把道德教育同制度规范融合起来,就能塑造出独具特色“向善共同体”文化生态体系,这个体系既重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又看重外界规则的约束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促使学生接受精神洗礼,加深价值认同,在此文化环境里,教师与学生彼此尊敬,携手合作,一同遵循社会伦理准则和校规校纪,营造起积极健康,和睦友善的学习氛围,这种文化有益于防范校园暴力事件,还能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给他们的终生发展赋予牢固支撑。

结束语

校园欺凌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善的共同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与规则实践作为构建“善的共同体”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同理心和正确价值观,为规则实践提供内在的价值支撑;通过严格规则实践,制定明确合理的规则并确保其严格执行,为道德教育提供外在的实践平台和约束保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规则实践有机结合,协同共进,才能在校园中营造出一个充满善意、和谐共生的“善的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安全、温暖、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陈明慧 . 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个案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3.

[2] 王丽珂 . 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困境与路径 [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55(03):151- 155.

[3] 何二林 . 社会情感能力:防治乡村校园欺凌的关键要素 [J]. 福建教育 ,20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