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斯巴画”的蕴意及其多元文化特点

作者

甲太措

西南民族大学

“斯巴画”,这一在藏汉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哲学和艺术内涵。作为藏族唐卡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着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信仰体系。本文旨在从藏汉文化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斯巴画”的蕴意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斯巴画(སྲིད་པ་ཧོ)作为融合了佛教密宗与风水学原理的吉祥图案,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斯巴画属于藏族唐卡画表现形式之一的曼荼罗,而曼荼罗是从灵性的角度展现宇宙的缩图,其中有宗教、哲学、艺术,所以它并非只是真言密教的专有物,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曼荼罗加以研究。在印度梵语中,曼荼罗以圆轮为本意,而在密宗中则代表了佛教密宗举行灌顶仪式或密宗修炼者的坛场。曼荼罗的概念是复杂的,《曼荼罗之研究》中从四个方面对曼荼罗进行定义:本质之义,道场之义,坛之义,聚集之义。斯巴画作为曼荼罗代表之一,也集曼荼罗的特征于一体。所以本文主要是以斯巴画为例来阐释曼荼罗所具有的宗教、艺术、情感等特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缔造、建构、丰富而博大精深、绵延至今的,堪称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被历史隔断、没有被时代淘汰的古代文明大系,对当今人类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儒、释、道三家中的佛教,即中国佛教,又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系佛教共同构成、完善和发展演进的。三系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各自立足存身,又相辅相成,繁荣兴盛。

斯巴画是一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图腾,其全称亦可称为“斯巴画”或“万有图”。随着现代都市人群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斯巴画在调节家居风水、改善生活品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关于斯巴画蕴意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探讨,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斯巴画的蕴意,对于指导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斯巴画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学术界对其蕴意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多关注于斯巴画的起源、构成元素等方面,而对其深层蕴意和象征意义的探讨较少。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体系。

一、“斯巴画”图像的起源

斯巴画(见图一)属于藏族唐卡画表现形式之一的曼荼罗,它是一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图腾,其全称亦可称为“斯巴画”或“生死轮回图”。这一名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寓意,其中“斯巴”(སྲིད་པ)在藏语中意为“生死轮回”,“霍”(ཧོ)则是汉字“画”的对音,合起来即表示描绘生死轮回的图像。

最初,其以斯巴画唐卡的形式呈现,由于唐卡的空间限制,渐渐地又发展出了可以随身携带的九宫八卦牌,取斯巴画核心部分,从内至外共分四层,分别为九宫、八卦、十二属相、神兽兹巴扎等最外圈装饰。

斯巴画在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宗教活动中普遍使用,人们在门上或屋内悬挂斯巴画,或是随身携带九宫八卦牌,寺院重大仪式、民间婚丧等活动中,也皆使用其开道,以图祥瑞辐辏。

相传,斯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西藏密宗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西藏密宗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为了慈悲地帮助众生克服因时空、方位不吉而带来的障碍,在文殊菩萨的指引下,聚集梵、藏、汉三地宗教文化,融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图、占卜等一切学问,创造了“斯巴画”。

于是,文殊菩萨将一切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等所有的学问,都全部教授与莲华生。这里也含藏着汉地所示现相关的一切易数命理、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五行变化的玄学深密教化。

文殊菩萨从这世间外部典籍的缘起,逐渐宣讲到所有佛法的内义,将法界究竟象征的幻化外相,所相关的易占、卜筮之理完全统合了。并且他从外续、内续、密续到密密心续,以及总持一切的圆满续部都贯彻一如。现在从世间的算命教典,穷究到空行命算的续典,乃至金刚秘密的续典,这一切学问都如实地流入莲华生大师的心中。

《纳萨侬杰》(གནམ་ས་སྣང་བརྒྱད)现归于苯教经典内外密三宗咒经集成《ཕྱི་ ནང་གསང་གསུམ་གྱི་གཟུངས་སྡེ་རིན་ཆེན་ཕྲེང་བ》,关于该文本的字面含义,同美教授说:“从 该部的内容以及钵第教 [1] 同类经文来看,藏文 གནམ 指天空,ས 指陆地, སྣང 指众生,བརྒྱད 指天龙八部。在钵第教《纳萨侬杰》的开篇中虽称该经 系释迦牟尼所传,但文中有“སྤར་ཁ 八卦”等词汇,明显系伪托,不可能 是真传。”[2]

斯巴画不仅体现了三地文化的高度融合,还蕴含了宇宙、九宫、八卦等深邃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这一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图腾,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深邃哲学与宗教思想的载体。其图像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共同构成了这一神秘而庄严的图腾。

二、“斯巴画”图像的种类

斯巴画因历史演变、教派传承、地域文化及功能需求的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其分类可从教派传统、图文结构、用途场景及材质工艺等维度展开,以下系统梳理其种类及特点:

按地域文化分类也有丰富的种类,藏式原版的特点是八卦方位依藏地风水(“鲁桑”体系)调整,十二生肖配藏式神兽(如鹏首龙身)。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符号的变异,比如坎卦(水)以波浪纹替代汉地“☵”符号。汉藏融合版保留汉地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但加入藏文咒语。例证:敦煌莫高窟第 465 窟吐蕃时期壁画中的九宫八卦残图。蒙古变异版的特点为融入蒙古萨满教元素,外圈护法增加狼、鹿等草原图腾。相关文献有乌兰巴托甘丹寺收藏的18 世纪蒙古文《九宫八卦修法指南》。

三、“斯巴画”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策略

(1)深厚的文化内涵

斯巴画是藏传佛教曼荼罗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宇宙、九宫、八卦等元素,代表了时间、方位、地理等一切事物,反映了曼荼罗轮回的精神。这种图像不仅展现了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人们对宇宙、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因此,斯巴画在藏地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

(2)艺术价值

斯巴画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构图、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无论是专业的艺术家还是普通的民众,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斯巴画并为其所吸引。这种艺术上的吸引力也是斯巴画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斯巴画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意义、艺术价值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斯巴画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钵第教也至少有一种《纳萨侬杰》,现存于宗喀巴大师的降生 地青海塔尔寺,藏文书名为《གནམ་ས་སྣང་བརྒྱད》共计 37 页。

2. 同美著:《象雄与藏彝走廊》象雄与西南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 年3 月,第313 页。

备注:受2025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