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殷征辉 殷侨阳
1.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 2. 吉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5
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大思政的教学,在我国各地高校广泛开展,为进一步发挥思政育人价值,需要将思想教育在其他教学科目中充分渗透。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存在一定的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理念融合力度不足问题,影响整体的教学成效。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围绕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开展具体研究。
1.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研究
1.1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思政教育蕴含一定的文化价值,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实现体育课程中的文化价值和思政教育的文化价值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以合作交流或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等形式,运用辩证分析思维对文化价值深入探讨。并形成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弘扬意识奠定基础。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可以使学生充分领会体育课程和各类体育运动所传达的体育精神,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掌握正确的锻炼心肺功能、身体机能技巧,在体育活动中强身健体。而且对塑造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勇于在体育活动中正视困难和挑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压、抗挫折能力,最终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3 满足立德树人教育需求
立德树人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加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如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清晰明确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方面内容,包括信念、道德、社会公俗等,学会将社会公德内化成为个人的品德,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2.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
2.1 组织开展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教学实践活动,促进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教师可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通常蕴含团结、友谊、公平竞争、关爱他人、爱国、尊重等丰富的思政精神内涵,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公平竞争、刻苦、勤勉训练的重要性 [1]。高校在体育实践活动期间,可以加强宣传推广,使体育思政更加常态化,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如可以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平台,积极推广宣传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融入体育强国梦等价值内涵,使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体育技巧获得普及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2 建立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时,可采用网络平台,将体育课程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化育人机制。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搜集整理线上积极正向思政政治教育内容,以多元化的形式渗入线下的体育课程中。而且在线上可使用媒体平台,开展体育课程和思想教育的理论层面协同教学,如在线上平台,可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支持学生将移动终端和平台连接进行线上学习。之后在线下,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线上所学内容,开展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如教师可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将军事教育和体育课程结合,使学生接受正向的体育价值观引导。
2.3 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
部分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可以合理挖掘、分析、整合,实现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部分体育课程包含能展现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内容,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爱国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如可引领学生进行太极拳、武术、舞龙、舞狮等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活动。为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体育规则意识,教师可挖掘体育课程中的足球、乒乓球、篮球等团队合作项目内容,使学生长时间下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而且在团队项目中,教师还可以创新规则,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学会遵守规则秩序,调节矛盾冲突,增进合作、法治观念重要性的认知理解。
2.4 加强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与思政教育融合
在制定体育课程后,可基于思政教育要求,创新课程的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落实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中,可引入团结精神、奋进等思想教育元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体育学习水平,也能改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评价方法内容单一问题,真正实现体育和思政的双育教学。而且体育课程评价标准还可以将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等体育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规则意识、社会公德、乐于助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以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跨学科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标准有效执行,鼓励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将思政教育理念真正内化和践行,实现体育与思政的深度融合[2]。此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还需要考虑最新的高校教育环境变化、社会发展变化、学情等情况,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需要定期开展调研,按照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将标准动态化调整。
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思政教学质量。必须聚焦文化传承、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教学需求等方面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采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挖掘思政教育内容、设置思政教育评价标准等策略,确保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价值获得充分发挥,保障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思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楠.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健与美 , 2024, (09): 141-143.
2. 招紫玲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讨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 2024, 5 (07):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