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赋能高职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研究
周春荣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一、科教融汇理念缘起
科教融合理念源远流长,是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办学理念。19 世纪初,洪堡创立德国柏林大学,开创大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模式,打破传统大学专注教学格局,为学术发展注入活力。19 世纪后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深化该理念,推动其在研究生培养中制度化。在美国《莫雷尔法案》和“威斯康星思想”推动下,大学融合知识传播、生产与应用,充分发挥综合职能。
2012 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提出“科教融合,联合育人”,开启国内科教融汇实践。近年来,其职能拓展至协同育人。科教融汇外延意义逐步拓展,承载科技与教育双重职能。科研与教学是现代大学基本职能,且其协同育人职能随时代发展愈发凸显,外延范畴也拓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
二、科教融汇赋能高职创新人才成长意义
科教融汇赋能高职创新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科教融汇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其次,科教融汇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往往更具应用性,通过科教融汇,可以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和生产实践,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最后,科教融汇推动了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三、科教融汇赋能高职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一)科学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就其自身而言是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第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参与,在实际落实过程当中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来进一步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内容共建和实习实践共管,从而使其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基础能够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第二,校企协同育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于课程设计,还可以进一步的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以此为基础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这种模式就其自身而言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从而使其更加有效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第三,校企协同育人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等方式,来进一步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升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础能够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二)完善政策支持框架提升培养效果
颁布相应政策,激励并助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教融合的进展,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全方位的保障。构建健全的评估体系,对产教结合与科教融合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项目品质与效益。优化相关法规,确保产教结合与科教融合的合法权益,打造优越的发展环境。首先,增加财政资助。政府需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教结合与科教融合项目的实施。其次,优化政策支持手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教结合与科教融合项目,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贷款贴息等,以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科学构建“双向一证”的授课形式
我国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其中一点便是集体意识,翻转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无疑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这种团队观念,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紧密性,以班级为集体的荣誉感和团队意识。这种集体意识更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绝佳时期,充分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未来始终帮助学生解决更多更困难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形式相对稳定,整体学习结构非常统一,在实际申请过程中无法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建设时间较长,采用填压式教育模式滞后,也给推进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制造了重大障碍。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学校需要构建灵活、全面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形式。“双向证书”学习形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学习环境,以下模式证明了这一点:在职学习、毕业班主要在电气工作、集中控制、蒸汽轮等发挥作用。基于证书的学习意味着专业证书的结合,以确定人才发展的目标,并最终确定需要支持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组织专业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训目的,旨在使“双向证书”的教育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培训体系。
结束语
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是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产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行模块化教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 , 高职院校新人才培养应继续优化教学模式 , 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 , 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侯秀丽 , 冯春香 , 束平 , 等 . 高职社会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45(10):92- 94.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24.10.030.
[2] 吴凤莲. 基于" 双合"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效果评价研究——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 [J]. 餐饮世界 ,2023(18):76-78.
[3] 易小芳 . 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时代价值、内涵定位与实践路径 [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6(02):104- 108.
[4] 余景波 , 曲巧鹏 , 李园 . 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探析[J].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4,(01):59- 65.
作者:周春荣 教授,蒋郑红 副教授 单位:
基于科教融汇创新人才培养一纵三横路径探索与实践 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23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