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与优化研究

作者

翁敏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幼儿园 364000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狩猎行为,那时人们为了生存和猎取食物,不得不进行各种身体活动。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其研究中首次明确地将体育活动定义为“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学校身体教育”。在幼儿园这一特定的教育场景中,体育活动有着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内涵,它特指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组织下,有明确目的和周密计划的身体练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如追逐跑、接力赛等,还涵盖了基本体操动作的训练,以及各种户外活动,如攀爬、跳跃等。其核心目标在于全方位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显著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幼儿对运动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民间游戏

根据乌丙安、朱淑君等知名学者的深入研究,民间游戏是指那些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深受喜爱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这类游戏具有四大显著的核心特征:首先是其传统性,民间游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次是娱乐性,民间游戏的核心目的在于“玩耍”,通过轻松愉快的互动,带给人们欢乐和放松;第三是人际传播性,这些游戏往往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通过亲密的互动和交流得以传承和普及;最后是规则性,民间游戏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一套相对稳定且易于理解的规则,这些规则确保了游戏的有序进行和公平竞争。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民间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常常以“丢沙包”、“跳房子”、“滚铁环”等多种形式出现,这些游戏不仅深受幼儿喜爱,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三)组织形式

幼儿园教育中的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教师为了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特定的教育理念和实际需求,将教师自身与学生群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结构安排。这种组织形式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主要可以细分为三大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以及个别活动。每一类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旨在满足不同教学情境下的需求。

而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则是指幼儿园在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元素巧妙融入体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实施结构和操作方式。这种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设计,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一个科学合理、富有创意的民间游戏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游戏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因此,幼儿园在设计和实施民间游戏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组织形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一)国内研究与实践基础

陈鹤琴先生曾明确指出,民间游戏堪称“儿童教育的宝贵资源”,这类游戏源自日常生活,玩法简洁易懂,能够在同一时间维度上有效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和品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当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已经积极尝试将民间游戏有机融入日常的体育活动之中,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一些显著的问题和短板,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充分释放。

(二)现存核心问题

首先,实施细节缺乏优化:在具体实施民间游戏的各个环节中,多个细节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而言,在时间安排上,常常因为与其他课程安排发生冲突,不得不对游戏时间进行压缩,导致游戏无法按照预期充分展开,幼儿难以获得完整的游戏体验;另一方面,有时由于游戏时间过长,幼儿容易出现疲劳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体验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在场地利用方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操场这一单一空间,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走廊、活动室角落等潜在可用空间,这种空间利用的局限性直接限制了游戏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游戏活动显得单调乏味。再次,在材料准备上,多数幼儿园倾向于使用成品玩具,而未能有效利用废旧物品,如纸箱、布条等,进行创新性的游戏设计和制作,这不仅增加了幼儿园的经济成本,更错失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宝贵机会,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在教师指导方面,存在“过度干预”或“放任不管”的极端现象,教师在游戏规则讲解时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幼儿对游戏的理解和参与度受到影响;此外,游戏结束后也缺乏有效的总结和反思环节,未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潜在功能,使得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进一步细化来看,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与其他课程的冲突上,还表现在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忽视,未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导致部分幼儿在游戏中感到无所适从。场地利用的单一性则限制了游戏内容的丰富性,无法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使得游戏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材料准备的不足不仅影响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还使得幼儿在游戏中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指导的不当则直接影响了游戏的教育质量,过度干预会剥夺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放任不管则可能导致游戏秩序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缺乏有效的总结和反思环节,使得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效果。这些问题和短板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亟需引起广泛关注和改进。

三、民间游戏组织形式的创新路径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特点和不同年龄段的具体需求,我们需要为小班、中班和大班分别设计适合其年龄段的组织形式,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成长。

对于小班(3-4 岁)的幼儿,他们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较为分散,因此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具体来说,可以开展“小动物运粮食”的游戏,这一游戏改编自传统的“滚铁环”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扮演“小兔子”“小熊”等可爱的动物角色,使用圆环将“粮食”(沙包)运送到指定的地点。通过这种情境式的集体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身体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种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趣的角色扮演,幼儿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在游戏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于中班(4-5 岁)的幼儿,他们开始逐渐萌发出社交需求,渴望与同伴互动和合作。因此,可以将他们分为 4-6 人的小组,开展合作式的小组活动,如“小组丢沙包”。每组幼儿轮流进行“丢包”和“躲包”,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在集体活动中出现“部分幼儿边缘化”的问题,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合作的乐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社交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成就感,还能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对于大班(5-6 岁)的幼儿,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规则意识相对较强,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因此,可以组织“跳房子接力赛”等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不同难度的格子路线,如单脚跳、双脚跳等,分组进行竞赛并记录成绩。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运动技能,增强他们的体魄,还能在竞赛过程中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毅力和拼搏精神。通过这种挑战式的竞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通过竞赛的形式,幼儿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竞争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培养良好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拓展多样化组织场景

主题式融合:为了更好地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课程主题相匹配的游戏活动。例如,在“传统文化月”这一特定时间段内,幼儿园会特别策划并开展一系列富有民间特色的游戏,如“舞龙”和“踩高跷”。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还能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巧妙的设计,幼儿园成功地将体育锻炼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区域化布局: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幼儿园在园内的不同区域进行了精心规划,设置了多个专门的“民间游戏区”。具体来说,在宽敞的操场上,专门开辟了一块“跳房子区”,供幼儿们尽情跳跃;在长长的走廊上,则设立了“丢沙包区”,让幼儿们可以尽情投掷;而在活动室的角落,则布置了“翻花绳区”,供幼儿们进行精细的手部操作。这样的布局设计,使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这样一来,既实现了“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的灵活切换,又能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四、民间游戏组织的优化策略

(一)时间安排优化

根据幼儿的注意力和体能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是确保游戏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时长的控制应有所区别:小班的幼儿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体能也相对较弱,因此游戏时长应控制在 10-15 分钟以内;中班的幼儿注意力有所提升,体能也有所增强,游戏时长可以适当延长至15-20 分钟;而大班的幼儿则具备更强的注意力和体能,游戏时长可以进一步增加到20-25 分钟。在游戏频次上,为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参与机会,同时又不会过度疲劳,建议每周安排 3-4 次游戏活动。每次游戏活动的时间应选择在幼儿精力较为充沛的时段,如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这样可以有效避开幼儿容易疲劳的时间段,从而确保游戏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佳。

(二)场地与材料优化

场地利用方面,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各个场地资源,进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例如,宽敞的操场可以用来开展大型集体游戏,如“拔河”比赛,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体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走廊空间虽然有限,但可以用粉笔画出“跳房子”的格子,让幼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活动室则可以利用纸箱等材料搭建“钻山洞”的通道,既节省了成本,又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空间资源。

材料创新方面,应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材料,这不仅能够降低游戏成本,还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例如,可以用废旧布条制作成“沙包”,用塑料瓶制作成“接力棒”等。通过“材料制作”这一环节,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动手制作的乐趣,还能在游戏中更加珍惜自己制作的道具,增强对环保的认识。

(三)教师指导策略优化

在游戏前,教师应采用“故事导入 + 示范演示”的方式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游戏要领。例如,在教授“滚铁环”游戏时,可以先讲述一个“小铁环找朋友”的趣味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再亲自示范握杆、推环的正确动作,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幼儿更容易掌握技巧。

在游戏中,教师应以“观察者 + 引导者”的角色介入,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发现幼儿因为“丢不中沙包”而感到气馁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技巧上的示范和指导,而不是直接替代幼儿完成动作,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游戏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式总结”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经验,提升其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例如,可以问“今天玩跳房子时,你发现了什么小技巧?”等问题,让幼儿在回顾和思考中,进一步提升游戏技能和认知水平。

五、研究结论

将民间游戏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之中,无疑是一种既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又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双赢策略。通过细致地划分不同年龄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组织形式,同时从时间安排、场地布置、材料选择以及教师指导等多个维度全面优化实施细节,可以显著提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教育价值。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体能、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幼儿园的体育课程注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査银燕.“ 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民间游戏的实施及教学策略的研究.” { 考试周刊}45(2017):1.

[2] 高俊英 .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 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 11(2023):34- 37.

[3] 李丽婷 . “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的策略研究 .” { 科幻画报 }18(2023):0194- 0196.

2024 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 -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与优化研究 》课题立项批准号为 JKY JX 24-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