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据实践为核心的体育“饭圈”治理路径研究

作者

闫行行 刘明伟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4

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与数字技术的普及,体育领域的粉丝文化呈现出“ 饭圈”化”特征。不同于传统粉丝对运动员成绩的关注,最新一代体育“粉丝”以数据实践为核心,通过打榜、刷量、控评等行为构建偶像的“数据声望”。这种以数据为导向的追星模式,既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媒介化与商业化,也引发了网暴、非理性竞争等社会问题。如2025 年全国跳水冠军赛期间,运动员陈芋汐因夺冠后引发极端粉丝攻击,被迫关闭社交平台评论区,凸显了体育“饭圈”数据实践背后的治理困境。本文以数据实践为切入点,探讨最新一代体育“饭圈”的特征与治理路径,为规范体育领域粉丝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实践的核心特征

数据实践以“数据信仰”为内核,表现为对可量化指标的绝对推崇。具体而言如下:

唯数据论:将网络平台榜单数据(如微博超话排名、运动员商业价值指数)作为衡量运动员影响力的唯一标准,忽视竞技成绩、体育精神等核心价值。

数据生产沉迷:粉丝通过组织化协作进行高频次数据劳动,如 24小时轮博、批量注册账号刷量、购买“奶票”投票等。

顺从数据规则:粉丝自觉遵循平台算法规则,(如拼音缩写、符号加密)规避平台审查,形成“数据囚徒”困境。

数据迷思:将数据繁荣等同于偶像价值,形成“数据万能”的集体幻觉。

2 数据实践的治理困境:基于体育“饭圈”的现实考察

2.1 符号暴力与圈群文化区隔

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标签化处理,将粉丝划分为不同圈层,形成“数据精英”与“数据边缘”群体的区隔。例如,在微博超话体系中,活跃度高、氪金能力强的数据粉掌握话语权,而仅关注赛事本身的“佛系粉丝”被污名为“白嫖”,面临群体排斥。这种符号暴力导致体育“饭圈”内部形成固化的等级秩序,阻碍了多元文化的流通。同时,不同运动员粉丝群体之间因数据竞争引发对立,如某短跑运动员与跳高运动员的粉丝因“流量争夺”在社交媒体展开骂战,甚至衍生出地域攻击、人身侮辱等极端行为。

2.2 舆论操控与公共价值消解

资本与平台通过算法内嵌主导体育“饭圈”的舆论走向。一方面,商业品牌为提升产品销量,利用算法推送定向广告,诱导粉丝为偶像“氪金”应援,如某运动品牌推出“数据榜单换代言资源”活动,粉丝为助力偶像成为“品牌挚友”,不惜借贷购买商品,形成“数据绑架消费”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平台通过流量造假、干预热搜等手段制造“虚假繁荣”,如某体育明星的“退役传闻”经算法推波助澜,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发酵为全民话题,实则为经纪公司策划的“热度营销”,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公信力

2.3 协同治理路径:构建多元协同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体育“饭圈”的数据实践治理需突破单一维度管控,从技术规制、制度建构、主体协同、三个层面形成治理合力,推动数据实践回归服务体育价值的本质定位,构建健康有序的粉丝文化生态。

2.4 技术治理:筑牢数据实践的安全防线

针对数据生产与传播中的技术滥用问题。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异常数据识别系统,对刷量控评、批量注册账号等组织化数据生产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通过 IP 地址集群分析等技术定位违规节点,实现对 24 小时轮博、投票等非理性数据劳动的智能预警与流量限制。另一方面,推进算法透明化改革,要求平台公示数据排名、热搜推荐等核心算法的基本规则,明确竞技成绩、体育精神等核心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避免商业数据对体育价值的单向度绑架。

2.5 制度创新:划定数据实践的规则边界

通过分层分类的制度设计,构建覆盖数据生产、传播、消费的全周期规范体系。在法律法规层面,加快出台体育领域粉丝文化专项管理条例,明确禁止数据造假、网络暴力、消费绑架等行为,将粉丝后援会纳入社会组织监管范畴,规范其组织架构、资金使用及数据劳动组织方式。在行业标准层面,由体育管理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制定运动员影响力评价体系,建立包含竞技成绩、社会贡献、数据健康度的多维指标,降低商业数据在价值评估中的权重,引导粉丝关注体育本体价值。在平台治理层面,建立数据任务分级制度,对高频率打榜、氪金应援等行为设置时间或金额限制,推出 " 无数据干扰 " 的纯净观赛模式,保障不同类型粉丝的差异化需求。

2.3 多元协同: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网络

治理效能的提升依赖政府、平台、体育组织、粉丝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

政府部门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跨部门治理机制(如体育总局、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联动),加强对平台算法、商业营销活动的监管力度,打击数据造假、流量操控等灰色产业。

平台作为数据实践的主要载体,需承担主体责任,建立用户行为分级管理体系,对狂热数据粉进行消费提醒与时间管理,为普通粉丝提供去数据化的内容推荐,同时开放数据投诉与举报通道,及时处理网暴、群体极化等问题。

体育组织应主动介入粉丝文化建设,通过官方渠道传播运动员训练故事、体育精神内涵等 " 去数据化 " 内容,塑造以竞技成绩为核心的价值叙事,削弱商业数据对粉丝认知的主导性。

粉丝群体则需强化自我治理,成立自律组织制定行为公约,倡导理性应援,抵制道德绑架式 " 数据劳动,形成对极端行为的内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新华日报 . 陈芋汐被网暴,抖音回应 [EB/OL]. 新华日报,2025-05-28[2025-06-10].https://mp.weixin.qq.com/s/APC-nhowrz2-XvaqDYWsMA.

2. 马中红 , 唐乐水 . 绕过年龄重思“ 代”: 从文本实践到数据实践的“ 饭圈” 迭代研究 [J]. 广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21(01):64-76.3. 彭焕萍 , 陈瑶 . 短视频推荐中的算法操控及其协同治理 [J]. 中国编辑 ,2023,(03):86-90.4. 贾玉贞 , 刘星 , 龚正伟 . 体育“饭圈”化的伦理审视 [J]. 体育学刊 ,2025,32(01):61-71.5. 张鑫淼 , 黄建敏 , 于世波 . 媒介化社会的体育““饭圈””及其价值认同 [J]. 体育与科学 ,2024,45(06):36-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