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的策略研究
骆媛媛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100107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小学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维度。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快速发展时期,心理波动较大,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社会节奏加快、网络环境复杂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既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层次关照,也是实现德育与智育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当前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状况与瓶颈,进而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介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现实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学生行为规范、学习态度、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指导任务,其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随着教育目标的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集体活动等形式,能够及时识别学生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为早期干预提供条件。其工作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与学生高频、深度互动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依赖专职教师的定期讲授,而是走向日常化、过程化的持续渗透。
尽管如此,当前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部分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干预技巧,难以科学应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受到工作压力和考核机制影响,班主任往往更关注学业管理,忽略了学生情绪变化的关注与引导。同时,繁重的日常事务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易被边缘化,仅流于形式,缺乏深层价值。因此,需从制度、理念和方法层面着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班主任管理体系,成为班级运行的重要内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价值逻辑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班级良好氛围、优化师生关系的有效抓手。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心理教育理念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稳定的情绪反应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尤其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冲突、自我认同等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和行为引导,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班主任若能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学生情绪状态、心理需求的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更具温度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与信任感。
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整体提升。传统管理方式过于强调纪律与规范,容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心理教育强调尊重、理解与激励,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通过日常性互动,班主任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更对其未来社会适应与人格完善具有深远影响。正如已有研究指出,班主任日常管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能有效降低班级矛盾频次、提升学生行为自律水平,从而增强整个班级的运行效率和教育质量。
三、当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虽然多数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形式轻实效问题。首先,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常常依赖经验判断而非科学方法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导致识别不及时、干预不规范。其次,心理健康工作缺乏常态化机制,往往以专题讲座、心理知识宣传为主,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系统路径,导致教育作用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难以实现行为层面的转化与巩固。
此外,家校配合机制不健全也是一大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然而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不足,甚至存在回避、否认的态度,影响了教育的延伸与协同。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干预过程中若缺乏家庭支持,不仅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引发误解与冲突。更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机制对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的激励有限,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仍多聚焦于学科成绩与行为管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评估缺乏量化与跟踪机制,造成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管理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投入的内在动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班主任管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实效性,应从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和机制保障等层面统筹推进。首先,应加强专业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和外聘心理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班主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能力,使其能更敏锐地觉察学生心理变化,科学制定干预措施。其次,学校应构建融合性班级管理模式,在晨会、班会、课间互动等日常场景中融入心理教育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健康引导。例如,可鼓励学生记录情绪日记、开展同伴倾诉,帮助他们有效表达情绪、缓解压力。
在机制建设方面,应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协同融合。班主任可通过家访、电话沟通、家庭讲座等方式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形成积极互动。同时,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档案,动态记录学生心理发展轨迹,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更重要的是,应将心理教育纳入班主任综合评价体系,设置激励机制,提升其工作的主动性与专业性。正如已有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进一步印证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明确了其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第一响应人”的现实价值。
五、结论
在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已从单一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多元化的教育组织者与心理引导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日常管理,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新的体现,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现实需要。当前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机制支持薄弱、家校协同欠缺等问题,需通过系统培训、机制建设、文化培育等多重路径予以破解。未来,应进一步构建起“以人为本、协同发展、持续改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切实提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效性和专业性,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黄思琦 . 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N]. 市场信息报 ,2025- 04- 21(015).DOI:10.28676/n.cnki.nscxx.2025.000253.
[2] 张明芳 .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1):160- 162.
[3] 解桂蕊 .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J]. 华夏教师 ,2024,(32):36- 38.DOI:10.16704/j.cnki.hxjs.2024.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