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阶梯: 架构小学数学低段非纸笔测评新样态

作者

黄建伟

漳州市仙景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评价方式应丰富多样”,强调通过表现性任务、过程性记录等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小学低段取消纸笔考试的要求进一步倒逼评价转型。传统纸笔测试因侧重知识记忆与机械运算,难以全面反映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更无法捕捉其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

一、三阶梯: 架构小学数学低段非纸笔测评特点

(一)情境化与生活化深度融合

三阶梯测评以真实生活场景为基底构建任务,如模拟超市购物、家庭分餐等,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既契合低段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又使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测评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日常,有效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生活应用能力,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二)可视化与表达性协同推进

通过分格连环画、图形标注等可视化工具,将抽象数学逻辑转化为直观图像,降低低段学生表达难度。同时,测评强调多元表达,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思考过程、用画面呈现解题步骤,促进数学思维与语言、美术等多学科能力的融合发展,全面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与综合素养。

(三)互动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

测评设置同伴互评、小组质疑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共同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测评难度与内容,形成个性化评价反馈,既关注学生当前水平,又注重其潜力挖掘与长远发展,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功能。

二、三阶梯: 架构小学数学低段非纸笔测评新样态实践策略

(一)以生活情境为锚点,构建跨学科任务群

在低段数学测评中,通过超市购物、校园种植等真实场景设计任务,将加减法、图形认知等知识点融入生活化问题。例如,在“小小采购员”任务中,学生需用虚拟货币购买指定商品并计算找零,同时用图画记录购物流程,如用不同颜色标注商品类别、用箭头连接价格与总价计算步骤。教师通过板书整合数学元素与语文叙事、美术构图要求,引导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描述购物过程,并解释画面设计意图。此类任务不仅考察计算能力,更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语言表达与审美创造能力。杭州市某小学的实践显示,参与学生在“问题解决”维度得分较传统测评提升,且能主动发现“商品价格标签模糊”等真实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以分格创作为支架,破解逻辑可视化难题

针对低段学生连贯表达数学思维存在困难的情况,采用分格连环画形式能有效降低创作难度。以“拔萝卜”故事测评为例,学生要把“第一次拔 5 根、第二次拔 7 根、求总数”的过程拆解成三格来呈现:第一格画小兔和5 根萝卜,并标注数字5;第二格画新增的7 根萝卜,用 体现增量;第三格画合并后的12 根萝 ⊢ ,标注“ ′′12=5+7′′ 。过程中,教师会针对问题给予指导,对于“加法未体现合并”的情况,引导学生添加集合圈或箭头;面对“分格混乱”问题,则建议用不同背景色区分阶段。在“分糖果”连环画测评里,某学生就运用得十分巧妙,用黄色背景表示原有的 10 颗糖,红色背景表示吃掉的 3 颗,绿色背景表示剩余的 7 颗,借助色彩对比清晰呈现出减法逻辑,其作品在“数学表达清晰度”维度获得五星评价,充分彰显了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

(三)以互动质疑为引擎,培育批判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追问等互动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以“分饼干”连环画测评为例,某学生最初设计“每人分 3 块,剩 1 块”的方案,同伴当即质疑“剩余 1 块无法平均分”,这一质疑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将方案修改为“把 1 块掰成两半,每人分3 块半”,还解释“半块用 0.5 表示,3 块半即 3.5”。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若饼干总数为奇数该如何分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得出“先给每人分整块,再处理剩余部分”的策略。这种互动模式意义重大,不仅促使学生不断完善数学模型,更着重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互动质疑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较于传统测评,能提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拓展性解法,如“用分数表示剩余部分”等,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以多元评价为导向,促进个性化发展

采用“星级评价 + 质性评语”的方式开展评价,能够全方位兼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素养的发展水平。在“超市大挑战”测评里,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找钱成功的学生可获五星肯定,答错却能准确说出商品总价的学生也能得到三星鼓励。教师在评语中不仅指出学生的优点,如“你能准确计算商品总价,说明对加法运算理解深刻”,还给出建设性意见,“若能注意人民币单位换算会更出色”。在“整理书包”任务中,某学生虽分类速度欠佳,但能运用“学科 - 用途”双重标准进行整理,教师评语写道“你独特的分类方法展现了逻辑思维,若能加快操作速度会更棒”。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局限于最终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明确努力改进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提升。

结语

在小学数学低段非纸笔测评的探索之路上,“三阶梯”架构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孩子们照亮了趣味学习与能力成长的航道。它以分格连环画降低表达门槛,让稚嫩思维有了生动呈现的舞台;借“星级评价 + 质性评语”的多元方式,为每个独特的学习个体精准画像,给予温暖且有力的成长指引;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追问等互动模式,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深度思考在交流中拔节生长。这一创新架构,不仅重塑了测评的形态,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黄琼, 刘宇枫. 智慧课堂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5,(16):4-6.

[2] 崔敏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之课时教学探索 [J].新西部 ,2025,(08):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