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古诗教学:虚拟场景与沉浸式学习的融合路径
刘宇晖
邵阳市双清区五里牌小学 422001
引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手段渐渐渗入教育领域各个部分,给传统的教学形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古诗教学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革新古诗教学方法十分重要。传统古诗教学重视字词讲解和诗意传递,但缺乏营造诗境、引发情感共鸣的能力。数字化赋能后的虚拟场景搭建及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可以栩栩如生地重现古诗里的画面与情形,引领学生置身其中,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加深对古诗内涵的认识和体会。
一、虚拟场景重构:构建“诗中有画”的认知纽带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古诗文中所描写到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没有直观的感受,借助虚拟场景技术(VR、3D 建模)重新构建诗文场景,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虚拟空间里建立起“诗”与“画”的联系。例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山居秋暝》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 VR 设备搭建“盛唐山居”虚拟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就能“置身”雨后的空山之中,看到“明月松间照”的光景变换,听到“清泉石上流”的潺潺水声,甚至还能看到“竹喧归浣女”的生活画面——虚拟人物提着竹篮从竹林中走出,伴随着清脆的交谈声。为了增强学生的认知,可以设置“意象寻踪”互动任务,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寻找诗中的“松、月、泉、石、竹”等意象,点击意象弹出注释,比如“松象征坚韧,在盛唐山水诗中多有高洁之品”,这样既契合人教版教材“理解诗意、感知意象”的教学目标,又通过沉浸式观察突破“时空隔阂”的教学难点。
二、沉浸式体验深化:营造“情随境生”的情感场域
古诗教学不仅仅在于理解内容,更要体会诗人的情感,沉浸式学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让学生“化身”诗人,代入诗人的处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传统教学中学生可以翻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却很难体会到“阳关之外无亲友”的悲凉与不舍,对此,可设计“AR角色扮演”沉浸式活动:学生使用平板扫描课本插图,触发“渭城送别”AR场景,画面中会出现细雨蒙蒙的渭城客栈,诗人与友人相对而坐,饮酒畅谈,背景音乐为低沉的古琴曲和雨声,学生可以选择扮演“王维”或者“元二”,通过手势操作完成“举杯劝酒”“挥手送别”等动作,同时设备会播放对应台词(例如王维的“此去阳关路途遥远,望君多保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劝酒”背后是对友人的牵挂,“西出阳关”背后的孤寂,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诗歌的情感。还可以采用“声音沉浸”。例如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可以制作“枫桥夜泊”沉浸式音频,把“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元素变成声音场景,先是月亮西沉的静谧音效,接着是乌鸦的啼叫,然后是渔船灯火摇曳的细小声音,最后是寒山寺悠远的钟声,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频,在声音中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羁旅思乡”的愁绪。这种沉浸式教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符合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三、数字化协同探究:构建“学用结合”实践平台
虚拟场景和沉浸式学习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同数字化工具融合起来,塑造“学—探—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人教版教材高年级古诗常常依照“单元主题”来编排,像“山水情”“思乡情”,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平台(比如希沃白板、班级群直播)规划“古诗场景共创”任务。拿“山水诗单元”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首单元里的古诗(比如《山居秋暝》《望洞庭》),用简易的3D 建模软件(比如TinkercadforKids)搭建诗中的场景。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设计自然景观“洞庭山水”,有的负责添加人物或民俗“渔舟”,有的负责编写场景解说词。完成之后,各小组利用直播功能展示自己的虚拟场景并介绍设计思路:“我们在《望洞庭》场景中添加了渔灯,因为诗中有‘湖光秋月两相和’,夜晚的渔灯可以体现湖面的安静。”这种协同探究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人教版教材“积累运用、实践拓展”的教学要求。
四、实施建议:遵循“适度、适配、协同”原则
一是把握“辅助性”定位:虚拟场景与沉浸式学习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主角”,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比如在VR 场景体验之后,教师要马上点拨“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理解”。二是控制“沉浸式”时长: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 20-25 分钟,虚拟场景体验每次不能超过 15分钟,防止视觉疲劳或者注意力分散。三是兼顾“差异化”需求:对不适应 VR 设备的学生,可以提供 AR 平板或者静态 3D 图片之类的替代方案;对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虚拟场景里设置“提示按钮”,给予关键词或者简易注释,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学习。
结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人教版古诗教学中,虚拟场景与沉浸式学习的结合,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还原了诗中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立足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古诗教学从“文字解读”走向“场景体验”,从“知识传递”走向“文化浸润”,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常宏 . 用数字化打造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J]. 文理导航(下旬),2024,(01):40-42.
[2] 万夏丽 . 依托数字化助力小学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J]. 新课程研究 ,2023,(31):120-122.
[3] 陈朝秀 . 巧用信息化手段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J]. 考试 周刊 ,2023,(44):40-44.
[4] 王堵生 . 活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灵动课堂 [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3,(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