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皮影戏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作者

龙心雨 徐英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皮影戏作为中华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融合民间工艺、音乐和戏曲。然而,在数字化浪潮下,皮影戏面临挑战。本文探索皮影戏与互联网、数字化、大众传媒等新时代接轨的可能,旨在为其注入新活力,焕发新风采。

关键词:

皮影戏;数字化;非遗传承

皮影戏又名为“灯影戏”、“土影戏”,它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皮影戏是一种通过操纵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和道具,在幕后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幕布上,同时由艺人配音、伴奏的戏剧表演形式。

皮影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它的存在是伴随着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的,它是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新思潮、新艺术美学思维及新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各种新奇趣味的娱乐活动不断出现,皮影艺术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传统皮影的表演形式及传播渠道已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步伐,在影视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皮影戏的发展面临着发展改革的机遇和挑战。[1]

1皮影戏发展和研究现状

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深受民间大众喜爱,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皮影戏与社会组织、岁时节令、民间信仰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承载着文化历史、社会人文、民间文学、民生民俗等众多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2]

在科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大众传媒提供了多样的娱乐选择,使传统皮影戏面临生存压力。传统环境变革和剧目内容守旧加剧了其困境,大众对新兴文化的热衷使皮影戏等古老艺术日益边缘化。

为应对挑战,皮影艺术需寻找新出路,与数字化艺术结合,满足当代审美需求。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全社会参与文化传承。如此,中国优秀文化方能源远流长、蓬勃发展。

2皮影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2.1生活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进步,民俗文化逐渐简化,手机电视电脑带来的娱乐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娱乐项目,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和慢节奏的皮影戏脱轨。[3]大众文化冲击下,手机、电视等娱乐方式取代皮影戏地位,皮影艺术因内容缺乏和形式陈旧被边缘化,面临遗忘危机。

2.2剧目内容形式过于陈旧单一

皮影戏剧本多取材于名著、历史和神话,导致创新性受限,经典剧目如《西厢记》、《西游记》等广为人知。其强调现场表演,限制其他传播方式,资源整理困难。初学者需投入大量时间筛选信息,增加学习难度,可能使人沮丧放弃。皮影戏需注重创新和资源整理,降低学习门槛,吸引更多观众。

2.3受众人群和传承人双向流失

随着大众传媒发展,传统皮影戏面临受众流失困境。高学习门槛、复杂工艺和精湛技艺成障碍,传承人群老龄化,缺乏新血。需提高吸引力,吸引年轻人参与。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技艺,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受众群体,为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3皮影戏数字化道路探索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的概念更加广泛,包括视频、网络游戏、动画,以及各类网络平台中产生的数字影像产品,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视听元素。[4]

3.1线上皮影数字化

(1)设计数字化皮影形象:利用普遍认知的形象元素,通过线条和色彩塑造简洁独特的形态,图像信息在人类记忆中更持久,实体玩偶更具活力,适合作为宣传工具。互动能拉近受众距离,增加亲和力,使形象更贴近大众生活。

(2)建立皮影戏社区:打造皮影戏爱好者交流社区,鼓励自主互动与运营,保持活跃度。利用微博等社交平台提供便捷交流,允许建立粉丝群。习总书记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志、保障权益、激发创造力。倾听人民声音,对人民负责,实现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

(3)建立皮影戏数据库:建立数字化皮影戏数据库,包含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定期维护更新,确保数据安全完整。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保存、管理和传播皮影戏文化,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促进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4)皮影戏与新媒体平台结合:抖音、快手和哔哩哔哩是主流且受众年轻化的视频平台。针对每个平台特性,为皮影戏投稿,长视频记录细节、讲故事、系统整理资源,短视频分享趣事,呈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5)发展皮影戏主题游戏、漫画、动画、APP:新媒体形式虽具年轻化、新潮和复杂性,但引入皮影戏传承需谨慎。确保传统文化根基稳固后,考虑新型媒体形式。高成本、高风险需充分调研评估。保持谦虚开放态度,学习探索,为皮影戏传承注入新动力。

3.2线下皮影数字化

(1)皮影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实体表现方式,文创产品能提升文化附加值,挖掘皮影戏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创新设计皮影元素,打造实用、美观、独特的文创产品。

(2)皮影跨界联名:皮影戏与其他领域、品牌或知名IP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出相关产品或活动。这种跨界合作可以拓宽皮影戏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潜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皮影戏的培训和教育:开展皮影戏数字化培训和教育,提升公众对其数字化保护的意识。通过培训课程、工作坊等形式,传授相关技术和方法,鼓励更多人参与皮影戏传承保护的数字化工作。

(4)皮影戏合作交流:加强合作,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共享资源和技术,推进皮影戏数字化项目。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皮影戏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3.3皮影与数字化结合案例分析

2023年8月19日,上海和深圳光廷馆推出《一梦华胥·中国皮影沉浸式光影展》,融合传统与现代,提供沉浸式体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保留魅力并增强观赏乐趣。创新剧目通过数字动画技术转化,广泛传播至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涉足教育领域。此次展览推动皮影戏传承发展,展现中国非遗艺术新篇章,光廷团队将继续推广,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4数字化探索对传统皮影戏传播的意义

4.1丰富皮影戏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数字化技术为皮影戏带来新传播形式。数字动画技术重现经典表演,展现魅力。新技术注入新元素和故事,丰富文化内涵和形式,增强文化附加值,吸引年轻观众。

4.2促进皮影数字化交互传播

数字化技术让皮影戏与观众紧密互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参与表演,选择角色、操控动作,甚至创作新剧目,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数字化探索推动皮影戏创新,拉近与观众距离。

4.3扩大皮影戏的传播影响范围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在这一前提下,非遗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区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广阔的环境里被人们所知晓。[5]同时,数字化技术便利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融合,显著提升皮影戏影响力和认知度,为其全球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武静.数字媒体对皮影艺术的保护与拓展[D].南京艺术学院:2017.

[2]魏力群.中国皮影戏的文化形态与存续生态探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1):14-19.

[3]杨丽娜.新媒体时代罗山皮影戏的影像化传承与保护[J].新纪实,2021(11):88-90.

[4]黄彬彬.新媒体技术视域下堵河皮影戏数字化传承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2(12):124-127.

[5]张馨匀,陶丽萍.新媒体环境下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创新[J].戏剧之家,2021(21):28-29.

基金项目:本论文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基金项目“交互式传承——基于皮影戏的非遗文化APP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成果(无编号)。

作者简介:龙心雨(2001- )女,湖南宁乡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徐英(1980-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