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度融合

作者

张宝平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沙雅县第六中学842200

引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关键任务,思政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两者之间的融合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民族力量凝聚的必要途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历史脉络、实践要求全面渗透到思政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编排、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当中,实现“教学育心、意识铸魂”。

一、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天然的契合

两者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思政教学提倡的“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倡的“共同体认同”,本质相同,都是引导个体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思想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和而不同”的思想精华是思政教学涵养文化自信的材料,也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思政课堂解读敦煌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共生的往事,能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从而为培育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认知基础。

二、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是应对时代挑战、提升教育实效的必然选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部分西方势力以“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少数地区地域文化差异可能削弱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传统思政教学中部分课程对民族历史、民族政策阐释零散,缺乏“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知体系,学生共同体意识理解停留在表面,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一些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文化精髓产生怀疑,甚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真实性产生动摇,面对这些挑战,思政教学要与时俱进,加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融合,利用系统课程设计、丰富教学资源和生动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抵御外部干扰和内部侵蚀的能力。深度融合还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去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所以推动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度结合是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实效、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三、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从实践路径看,两者深度融合要在三个维度一起发力,课程体系、教学办法、师资队伍建设都要有配合,就课程体系来说,要“显性融入”和“隐性渗透”兼顾。一方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些思政必修课里增加一些专题模块,比如“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对党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史加以梳理,另一方面要发掘专业课程里的共同体要素,在讲授法学课程的时候提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授文学专业课程时剖析不同民族文学作品里的共同体叙述,做到“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革新上也要摆脱“单向灌输”,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境教学之类的办法。安排学生去做“民族地区调研”实践活动,去新疆喀什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云南丽江的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走一走,和当地的群众聊聊看,记录下来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一些生动事例,用 VR 技术再现“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流”,“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同心”之类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处在沉浸式体验当中加深共同体认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师的民族理论素养,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修班”、选派教师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了解民族政策、掌握民族文化,避免教学中出现“脱离民族实际”的问题;邀请民族学专家、民族团结模范进课堂,与思政教师共同授课,形成“专业教师 + 实践专家”的教学合力。

还要创建长效保证机制做融合深化的关键支撑。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归入思政教学评定体系当中,在教案评比,课堂考察,教学品质评定环节设立“共同体意识融合水平”指标,杜绝融合形式化现象发生,而且还要加深同民族区域博物馆,文化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合作程度,一同构建教学实训基地,给思政教学给予充足民族文化来源。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订专门性政策,扶持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学与共同体意识塑造”的课题研究,推动编写融合型教材,开发线上课程,创造可推行的教学方法。以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为例,联合各类民族地区高校,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库”,包含历史文献,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民族英雄事迹诸多方面,为思政教师赋予可靠又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同时定期召开“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教学研讨会,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助力全国各地高校的思政教学协同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把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融合往深处做实。为培养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青年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思政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度融合,是系统工程,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要跳出“就思政讲思政、就民族讲民族”的局限,用“共同体”思维重构思政教学体系,让青年学生在课堂上读懂中华民族的历史必然,在实践中感受共同体的力量,最终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徐小莉,顾华详 . 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讨 [J]. 喀什大学学报,2022(2):75-82.

[3] 暴占杰 . 价值·内容·路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 西藏发展论坛,2022(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