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幼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张玉

靖远县刘川镇华富幼儿园 730699

引言

教育作为继往开来、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 , 发挥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人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 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工作战略性任务的必然要求。基于民族地区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社会服务系统中融入了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树立对家乡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黏性,推动民族交往融合。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承、理论渊源与当代价值定位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发展进程中与历史脉络与文脉交织而成的,从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华夏统一”观念到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大一统理念,民族融合、文化认同历来都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近代以来面对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丰富了其完整体系。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仅仅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而且是维护社会安定、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价值认同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在此情形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理念注入到农村幼儿教育领域,这样才能培育他们的依恋感与祖国的自尊感,为长久的社会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2 实践现状与制约因素的深入探讨

2.1 农村幼儿教育实践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与已有探索路径

当代的乡村儿童教育也在促进民族共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所幼儿园已经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升级,将各民族融合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日常教学的内容,如在过节庆祝活动时结合多元的民族元素,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致与差异性。有的地区则探索以家庭与社区的联动途径促进教育发展,发动家长、当地社会精英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参与孩子教育学习的活动,营造共同建设与共同分享的学习氛围。在目前的研究中,侧重课程嵌入、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向,这些还仅仅都是开始阶段的工作,没有理论机制来支撑和持久性保证。

2.2 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不足与表现特征

农村儿童的德育课虽然在集体意识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活动并不尽人意。有的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述只是在零星散乱地描述,缺乏系统性,儿童无法从中学到完整又真切的感受;教师多是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为主,未让儿童有感性的学习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文化的情感。传统活动中,更多以节日展示和具象的形象作为活动的主基调,没有对民族文化中深层的教育内涵进行开掘。再就是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利用民族文化的素材相融合。

2.3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资源配置对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制约作用

在农村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也被认为是影响集体意识有效塑造的主要因素。有些教师对中国民族团结思想的了解只是字面意思,并不具备整合使用有关理论知识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无法给出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教案制作也大多以个人经验为主,而不是创造性地把民族文化的寓意体现出来,也就没法带给学生切身的触动。另外,不均衡的教学资源加剧了教学困难。村小学前班一般缺乏图书、教学器材和教学用多媒体等设备,能用于体现文化多样性、民族融合的教学材料很缺乏,不利于课程实践的丰富性;教师们难以通过实训、交流保持新的观念和技能,教育教学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断层,这些均对早期教育中集体认同感的深入和持续产生负面作用。

3 实践路径与创新探索的多维展开

3.1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活动设计重构思路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程安排和活动设置应当重新建构,以课程建设为主轴,活动设计为基础,以此价值观构建为导向,整个系统、全面的教育链条,也就是说,应当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法的培养,还有民族文化的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的教育,语言类、美术类、劳动类、生活类课程要有机融合,无形中带给孩子们多样文化的气息和统一的精神气质。设计活动应强调深度参与与交互性,把民间节日活动、非遗实践活动、乡土故事、团建活动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环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教育的评价既要加强知识领悟的评价,也要加强情感体验的评价,还要加强学习过程记录与价值观塑造的评价,以此形成一种既有农耕特点、民族特点又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为社区精神营造提供长期指导。

3.2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核心作用

教师是乡村小学培养集体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主体,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搞好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引导并帮助乡村小学老师树立坚定信仰和提高教育热情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以学校为依托的项目行动、区域间的合作以及跨文化的学府环境中逐步强化课程设计及活动操作的能力,使民族文化能够以创新的姿态走进课堂。另外政府扶持行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支持性的影响,包括提供培训机会、调校资源分布、建立奖励机制等。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支持被加强,能够推动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儿童在幼儿园早期教育中培养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归属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机制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有效建构路径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协同共育对农村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学生培育道德意识的第一场所以及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学校是系统培育知识的主要场所,而社区则是给予学生实践、接触社会的主要方式,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三者互相配合对教育作用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亲子活动、亲子实践、民族节日的家校共享式家庭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基于家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利用以及民族融合教育场所的建设的社区共享,使得儿童可以有真实的社区环境在其中通过实践体会不同文化的风貌,协作模式的优化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更有助于建立乡村社会全体成员的民族大团结价值观认同感,促使儿童在童年的时期树立社群意识。

结语:实施乡村儿童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教给孩子对祖国和人民文化的认同感和光荣感,把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概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构建孩子对价值的认知和对生活的依从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平。通过课程、师资、家庭和资源的变革进行干预,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群体认知水平。下一步研究还需继续加强理论提炼、加强实践拓展,这一教育理念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付诸实施,为促进国家统一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肖锐 , 张彩虹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课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4(9):44-49.

[2] 孙娜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建设刍议 [J]. 铜仁学院学报 , 2024, 26(5):59-64.

[3] 张学敏 , 李雪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J]. 民族教育研究 , 2024(1):25-31.

本文系白银市“ 十四五” 专项课题《农村幼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2025zlkt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