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通过校地合作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曹牛盾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32020

引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用好红色资源,深化主题实践”。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推动校地协同开发特色课程”。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需创新校地合作机制,将区域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本文立足政策导向,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路径,旨在增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与使命担当,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三维联动”课程共建机制,突出“在地化”资源转化

“构建‘三维联动’课程共建机制,突出本土资源转化”策略的核心在于高校联合地方力量,把当地独特的红色历史资源“挖出来”“用起来”,转化为学生能真切感受、深度参与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空洞或千篇一律。它强调从空间、内容、主体三个层面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真正扎根地方、触动心灵的课程。

首先,在空间上紧密联结。高校主动与地方重要红色纪念场馆、党史研究部门“结对子”。比如,某高校与著名的西柏坡纪念馆合作,不仅挂牌共建实践基地,更重要的是共同梳理出纪念馆内那些鲜为人知的、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具体文物和故事线索,作为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

其次,在内容上深度转化。不是简单地把纪念馆的讲解词搬进课堂,而是组织师生和地方专家一起,围绕挖掘出的线索,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大学生认知的补充教材或实践手册。例如,围绕“西柏坡时期的后勤保障”这一主题,开发出让学生能动手体验当年“石磨碾米”“扁担运粮”等情景的实践项目,把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劳动体验。

此外,在主体上多元共建。课程建设不光是高校教师的事。特别邀请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当地老党员、老支书记,甚至是熟悉当年生产生活方式的普通老农,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中来 [1]。像请一位曾为部队送过粮的老农,讲述当年如何在敌人封锁下用“一袋红薯”冒险支援前线的真实经历,这种带着乡音和泥土气息的讲述,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自然激发起服务家乡、建设国家的责任感。

二、打造“双线沉浸”教学场景,强化“体验式”价值内化

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线上线下的真实体验,让书本上的红色历史“活过来”,让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只有当他们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那些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回响,红色精神才能真正触动心灵,刻在心里,进而升华为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

首先,线下重在“身体力行”的真实触碰。高校和地方共同设计能让学生“走进去”的研学路线。比如,组织学生重走井冈山的“挑粮小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爬山,而是让学生背上简易的竹筐(哪怕只装一点象征性的物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当年红军战士运送补给是何等艰辛。当汗水浸透衣服、脚步变得沉重时,课本上“艰苦奋斗”四个字就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路,那份对先辈的敬佩和对今天来之不易生活的感悟会油然而生。

其次,线上借助技术让历史“会说话”。利用数字技术复原那些难以亲临或已变迁的历史场景。例如,针对李大钊故居这样的重要遗址,高校可以联合文博单位,利用 3D 扫描和建模技术,在线上平台精准复原故居当年的原貌和内部陈设细节。学生戴上 VR 眼镜,就能“走进”那个书房,仿佛看到李大钊先生伏案工作的身影,听到(通过配音或史料朗读)他当年振聋发聩的文字。这种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接触,让历史人物不再遥远模糊,其精神风范变得可感可知。

此外,线上线下融合激发“主动思考”与“现实连接”。比如,在参观完一个反映抗战时期军民互助的纪念馆后,线上平台可以立刻推送相关的真实历史档案照片或村民口述视频片段作为补充。然后,设计一个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所见所闻,思考“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并在线分享想法,甚至可以链接到当地当下乡村振兴的项目,探讨如何继承那种互助精神。这样就把历史的感动,自然地引向了对现实责任的思考。

三、创新“四维话语”表达体系,实现“青春化”叙事破圈

要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心灵,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说教,创新话语体系。我们提出构建“四维话语”表达体系:贯通时空维度,拉近历史距离;强化情感维度,激发共情共鸣;拓展媒介维度,活用新兴平台;聚焦实践维度,促进知行合一。最终目标是实现“青春化”叙事,让红色故事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破圈”传播,厚植家国情怀。

首先,贯通时空维度。不是简单讲大历史,而是引导学生探寻“身边的红色”。例如,组织学生调研学校所在城市的老街巷、老建筑,挖掘本地革命志士(如某位校友)在抗战或解放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将宏大叙事与校园、城市记忆紧密连接,让历史变得可触摸。

其次,强化情感维度。摒弃口号式灌输,注重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比如,在讲述“艰苦奋斗”精神时,不空谈概念,而是让学生采访祖辈或社区老人,记录他们青年时期在建设年代的真实经历与心路历程(如参与三线建设、垦荒等),通过亲历者的“小故事”传递坚韧不拔的“大情怀”,引发情感共振。

此外,拓展媒介维度与实践维度结合。鼓励学生用擅长的形式表达理解。如分组任务:一组用短视频还原本地革命遗址的“前世今生”;另一组策划并实施为社区老党员或老战士提供一次暖心服务的实践活动(如整理口述史、教授使用智能手机与远方亲人联系)[2]。最后,将服务过程与感悟制作成纪实微纪录片在校园新媒体平台展播。这既运用了新媒介,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闭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地协同开发红色文化课程是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实践探索。通过多维共建机制、沉浸式教学及青春化叙事,实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契合。未来需持续完善资源整合模式与长效合作机制,深化情感认同向实践行动的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可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胤珠 , 李峰宇 , 沈丽萍 , 等 .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探析 [J]. 中国军转民 ,2025,(10):161-165.

[2] 龚诗昆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 [J].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3,(05):34-36.

曹牛盾,男,1997 年 10 月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邮编: 单位:

项目基金:2024 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红色传承, 时代担当: 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下的民族复兴新人培养模式 ( 编号 :24DJON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