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精准护理的门诊术前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探讨

作者

许婷 闫莉 孙艳 李汶谕

622126198509251420 62222419881013156X 622102198302080029 622123198208211661

日间手术模式的大力推广,使得门诊手术数量逐年增长。患者在术前时间短、准备仓促时,常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术中配合度与术后恢复质量。传统护理多以流程执行为主,很难充分识别并应对患者个体化的心理需求。精准护理看重患者差异,注重干预的针对性和动态调整性,为门诊术前心理护理开拓了新的操作途径。文章以精准护理理念为基点,细致探究门诊术前心理干预的科学办法,希望给临床护理工作给予理论支撑和操作参照。

一、门诊术前患者心理状态特征与干预必要性

(一) 患者术前常见心理反应分析

门诊术前患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信息认知,常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不安、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出汗、肠胃功能紊乱等生理上的焦虑反应。对未知的手术风险、麻醉过程、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预后效果的担忧是导致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初次接受手术治疗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来说,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更易陷入恐惧或悲观的情绪当中。在术前等待的时间里,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干涉,患者的不良情绪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到术中的配合度以及术后的恢复进程。所以,术前情绪评判和心理状况观测应当成为门诊护理工作流程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 心理状态影响手术配合与术后恢复效果

术前情绪状况不但关乎病人对手术的接受程度,而且直接关系到病人在术中同医护人员的合作情况。焦虑病人在踏入手术室之前也许会表现出拒绝合作、逃避治疗等举动,从而加大手术进程的不可预知性。心理压力还会激活交感神经体系,致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出现异常波动,加大术中麻醉管控难度。术后恢复期间,病人如果情绪低落或者持续焦虑,就会降低病人依照康复方案的意愿,影响病人对饮食、休息、功能锻炼等方面的配合度,拉长住院时长,加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展开有效的心理干预,协助病人调整情绪状况,这是保证手术安全并提升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三) 精准护理在术前心理干预中的适用性优势

精准护理凭借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全面考量,给病人制定出个体化的护理规划。精准护理相比传统护理而言,更加重视心理干预的时效性和个人反应的差异性。在门诊术前有限的时间内,精准护理可以迅速找出那些高风险情绪状态的病人,并给予有指向性的干预措施。比如,对高焦虑程度的病人做深入的交谈和认知引导;针对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病人给出通俗易懂的手术解释;对于带有家庭压力的病人执行社会支持资源联动等等。这种具备动态调整能力的干预形式更符合门诊手术高流动率、高效率的需求,是优化护理品质和病人满意度的关键途径。

二、精准护理视角下的门诊术前心理干预策略

(一) 构建术前心理评估体系识别情绪风险

科学的心理评估体系是实施精准干预的前提。在门诊术前准备期间,要通过结构化问卷、面谈评估以及护士观察这三种方式结合使用,来全面搜集患者的有关心理状况的信息。评估涵盖的内容有手术的认知程度、对麻醉的认识、对术后恢复的预期以及过往医疗经历所引发的情绪感受。采取标准的测量工具,比如简易焦虑量表或者视觉模拟评分法,这样就能迅速量化情绪水平,而且可以创建起患者心理状态档案。评估的时候还要顾及到文化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敏感度这些方面,不能用一种模式去评判。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门的心理识别训练,学会抓住那些非言语的线索,像观察眼神躲避、说话迟缓、姿态紧张之类的潜在焦虑表现。

(二) 优化沟通路径以提升患者手术认知水平

信息不足与理解障碍是引发术前焦虑的关键要素,所以改善沟通内容及途径非常关键。护理人员应当依照评估结果来调整沟通策略,保证患者对手术全过程有正确的认识。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麻醉方法、术后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还可以借助图片、图示或者短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提升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对于高龄或者低文化程度的患者,要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防止出现专业术语堆积的现象。促使患者提出问题,并且给予积极回应,从而加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感。就沟通速度而言,不能一味地大量灌输信息,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传达关键内容。在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促使患者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疑虑之处,改正错误观念,减轻不必要的忧虑。

(三) 多维干预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单靠语言的安慰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多种干预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术前等候期间,可为患者提供音乐疗法,播放舒缓的音乐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情绪起伏较大的患者,可采用放松训练或呼吸指导,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开展团体心理干预,让有相似经历的患者互相倾诉,建立心理支持网络,也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在有条件开设门诊的环境中,可引入芳香疗法、光照调节等辅助手段,营造安心又温暖的氛围。

(四) 构建持续护理机制促进干预效果转化

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不仅仅在于术前的即刻反应,还要延续到术后的稳定情绪和配合恢复当中去,所以持续护理机制必不可少。病人做完术前护理之后,护理人员应该继续关注术中和术后的过程,及时把干预效果反馈出来,跟踪情绪变化。制定术后随访制度,对高危病人开展电话回访或者门诊复诊期间的心理状况评估,保证干预效果能够持续并且闭合。护理记录里也要同步更新病人心理方面的反应情况,从而做到完整的干预档案。如果遇到情绪起伏没有停止,或者表现出术后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就要尽快转介给心理专科或者社会工作者,达成多学科联合干预。

三、结束语

门诊术前患者面对着时间紧迫和心理压力叠加的双重难题,精准护理理念借助科学评估、有针对性的沟通以及多种干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轻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手术配合度和护理服务质量。系统化的心理干预策略应该贯穿护理全过程,形成一个闭环,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

参考文献

[1] 肖森 . 门诊心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评价 [J].婚育与健康 ,2024,30(13):169- 171.

[2] 李枝 . 针对性心理护理在门诊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35(7):1091- 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