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

作者

张丽丽

潍坊学院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资源建设水平直接关乎服务质量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据《2024 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图书馆馆藏总量持续增长,但资源结构优化、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探究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并寻求有效发展策略,对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纸质资源建设

纸质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体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多数图书馆持续保持一定规模的纸质资源采购,涵盖文学、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每年新增纸质图书采购量约 60万册,其中经典学术著作、畅销读物等类型丰富。在图书采购方面,图书馆会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读者阅读偏好进行选书。在期刊采购上,图书馆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平均每年订阅中文核心期刊超 1600 种,外文核心期刊约 600 种 。然而,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纸质资源借阅量呈下降趋势。促使图书馆积极探索纸质资源建设新路径,如开展 “图书漂流”“阅读推广活动”等,提升纸质资源利用率。

(二)电子资源建设

电子资源凭借存储便捷、检索高效等优势,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图书馆纷纷加大电子资源采购投入,构建了丰富的数据库、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资源体系。在数据库方面,学术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已成为多数图书馆的基础配置,商业数据库如 Bloomberg、Wind 资讯等也在财经类院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广泛应用 。多媒体数据库发展迅速,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大学 MOOC 等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海量视频课程、学术讲座等资源。

(三)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彰显独特价值、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地方图书馆积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馆藏。苏州图书馆围绕吴地文化,收集整理地方志、名人手稿、民间工艺资料等,建成 “吴地人文特色资源库”,收录资源超 6 万件,成为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基地 。高校图书馆则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学科特色资源库。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 “航天科技特色资源库”,整合了航天器设计图纸、科研报告等 2.5 万余份特色资源,有力支持了学校航天学科建设 。此外,古籍善本、名人手稿等特色资源的收藏与数字化工作也取得进展。

三、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采购缺乏科学规划

资源采购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读者需求调研不足。部分图书馆采购资源时,未充分了解读者实际需求,导致资源与需求脱节。某普通高校图书馆采购的部分冷门学术著作,因与学校学科设置和学生兴趣不匹配,三年借阅量不足 15 次 。另一方面,缺乏长期采购规划。在电子资源采购中,部分图书馆因数据库价格高昂,仅关注短期需求,忽视长期发展,造成资源重复采购或重要资源缺失。例如,部分地区图书馆同时采购多个功能相似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浪费大量经费。

(二)数字资源建设不均衡

数字资源建设存在地区差异与类型失衡问题。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投入大,资源丰富且更新及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资金短缺,数字资源采购量少、更新缓慢。东部沿海省份图书馆年均数字资源采购经费超 600 万元,西部部分省份不足 80 万元 。在资源类型上,学术文献数据库采购占比较大,多媒体资源、数据挖掘分析类资源建设滞后。不同数据库间缺乏互联互通,读者检索资源需频繁切换平台,使用体验不佳。

(三)特色资源挖掘不足

特色资源建设存在认识局限、整理加工不规范和宣传不足等问题。部分图书馆对特色资源价值认识不足,收集范围狭窄。某县级图书馆仅将地方戏曲剧本作为特色资源,未深入挖掘相关演出影像、艺人访谈等拓展资源 。同时,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多数读者对图书馆特色资源了解甚少,特色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 30% 。

(四)资源共享程度低

图书馆间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障碍。尽管图书馆联盟建设不断推进,但实际操作中,因管理体制、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式差异,资源共享效果不佳。不同类型图书馆间合作较少,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资源优势未能有效整合,仅有约 20% 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

四、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资源采购机制

加强读者需求调研

建立多元化读者需求调研机制。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读者阅读习惯、学科需求和信息偏好。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借阅记录、检索行为等数据,精准把握需求动态。例如,深圳图书馆每月开展 “读者需求反馈日” 活动,结合大数据分析,采购的图书借阅率提升约 25% 。

2. 制定长期采购规划

制定科学的资源采购长期规划,明确各阶段建设目标。纸质资源采购注重馆藏连续性和系统性,建立重点学科图书保障机制。电子资源采购加强评估,综合考量数据库内容质量、使用成本、发展前景等因素,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 “重点学科图书保障计划”,有效提升了学科资源完整性。

(二)加强数字资源协同建设促进区域间数字资源均衡发展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支持,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等方式,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已为中西部地区捐赠价值 8 亿元数字资源,并提供技术培训 。推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联盟搭建 “数字资源共享云平台”,实现区域内资源统一检索与远程访问。

2. 丰富数字资源类型

拓宽数字资源采购和建设范围,加强多媒体资源、数据挖掘分析类资源建设。南京图书馆联合本地文化机构,运用 3D 建模、VR技术打造 “金陵非遗数字体验馆”,提升特色资源吸引力 。建立统一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不同数据库互联互通,提升资源整合利用效率。

(三)深度挖掘特色资源

1. 全面认识特色资源价值

将特色资源建设纳入图书馆战略规划,加强宣传与研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 “岭南文化资源研究论坛”,提升社会对特色资源的认知度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特色资源建设提供资金、人力保障。

2. 规范特色资源整理与加工

制定统一的特色资源整理加工标准,参照《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建设规范》等,对特色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编目和数字化处理 。加强 metadata 建设,提高资源检索效率。

3. 加大特色资源宣传推广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特色资源宣传。浙江省图书馆在抖音开设“浙图宝藏” 账号,以短视频展示地方文献,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 600 万次 。举办特色资源展览、主题活动,扩大特色资源影响力。

(四)推进资源共享完善图书馆联盟建设

加强图书馆联盟组织和制度建设,明确成员馆权利义务。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联盟制定《资源共享章程》,规范服务流程 。统一资源共享标准,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实现联盟内资源统一检索、在线借阅和

2. 文献传递

推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合作交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建立 “科研 - 公共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共享外文文献资源,联合开展科技查新服务 。搭建跨类型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五、结论

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图书馆需从优化采购机制、加强数字资源协同建设、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资源建设体系,提升资源建设质量与服务效能,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读者、传承文化、推动学术研究,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