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阶段班本课程视域下的德育模式实验研究

作者

刘慧敏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苑小学 272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当前,不少小学的德育仍停留在 “说教式”教育层面,依赖统一的教材和主题班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而班本课程作为立足班级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个性化课程形态,为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班级活动,让德育真正融入日常。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小学班本课程与德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实验探索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模式,以期为提升小学德育质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班本课程与小学德育的内在关联

班本课程是基于班级学情、师生特点和教育需求开发的个性化课程,其 “贴近学生、扎根生活” 的特性与德育 “润物细无声”的要求高度契合。小学阶段是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源于对生活场景的体验与模仿,而班本课程以班级日常为素材,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中,如通过 “班级值日生岗位认领” 课程培养责任意识,借助 “同桌互助日” 活动渗透合作精神 [1]。传统德育模式多依赖统一教材和主题班会,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例如生硬讲解 “诚信” 概念远不如组织 “班级图书角借阅公约制定” 活动更易让学生理解诚信的意义。班本课程则能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捕捉班级中的真实问题(如课间打闹、物品乱放)设计德育主题,使德育从 “说教式” 转向 “体验式”,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道德认知、养成行为习惯。

二、班本课程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标

本实验以小学三年级某班为研究对象,为期一学年,旨在探索班本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具体目标包括:帮助学生形成 “责任、尊重、合作、环保” 等核心道德品质;构建 “问题导向 — 课程开发 — 活动实施 — 反思提升” 的德育流程;形成可复制的班级德育课程资源库。

(二)德育模式框架

1. 目标分层设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德育目标分解为 “认知 — 行为 — 情感” 三个层次。认知层聚焦道德概念的理解,如通过 “班级里的规则” 课程认识规则的意义;行为层侧重具体习惯的培养,如 “书包整理小能手” 课程训练自理能力;情感层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如 “我的班级故事” 课程增强集体归属感。

2. 内容模块开发:围绕班级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开发四大德育课程模块:岗位实践模块设置 “班级管理员”“绿植养护员” 等岗位,学生通过竞聘上岗、撰写履职日记,体会责任与担当;文化浸润模块开展 “班级名言征集”“成长树贴纸” 活动,用班级文化环境熏陶道德情感;生活探究模块结合节气、节日设计 “春分种植”“重阳敬老” 课程,将德育延伸至家庭与社会;问题解决模块针对班级出现的矛盾(如玩具分享纠纷),组织 “小小调解员” 课程,学习沟通技巧与同理心[2]。

3. 活动实施策略:采用 “做中学” 的活动模式,每个课程模块包含 “情境创设 — 任务驱动 — 反思分享” 三个环节。例如 “班级图书角管理” 课程中,先让学生发现图书乱架、缺页等问题(情境创设),再分组制定借阅规则、设计分类标签(任务驱动),最后召开 “管理心得会” 分享收获(反思分享),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规则与责任。

三、德育模式的实验过程与典型案例

(一)岗位实践模块:“班级责任田” 课程

针对班级绿植常被踩踏、浇水不及时的问题,设计 “班级责任田” 课程。将教室窗台的绿植划分为 6 块 “责任田”,学生自愿组队认领,需制定养护计划、记录生长日志,并每周在 “责任田播报会” 上汇报情况。初期,部分小组因分工不清导致绿植枯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出在哪”,最终各小组完善了 “浇水员、记录员、讲解员” 的岗位分工。学期末, 85% 的学生能坚持完成养护任务,在 “我的责任” 主题作文中,有学生写道:“看到自己养的多肉开花了,比得了小红花还开心,原来负责一件事这么有意义。”

(二)文化浸润模块:“班级成长银行” 课程

为规范课间行为,设计 “班级成长银行” 课程,将 “不追逐打闹”“主动问好” 等行为转化为 “成长币”,学生可凭币兑换 “优先选座位”“班级活动策划权” 等奖励。课程实施中,教师发现学生更关注 “攒币” 而非行为本身,于是增设 “道德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用 “成长币” 帮助同学的经历,引导从 “为奖励而行”转向 “为美好而行”。三个月后,班级课间秩序明显改善,学生主动帮助同学的次数较之前增加 60% ,证明课程有效促进了道德行为的内化[3]。

(三)问题解决模块:“矛盾化解小课堂” 课程

针对同桌间因 “领地划分”“物品借用” 引发的摩擦,开发该课程。教师选取班级真实案例(如 “小明未经同意拿了小刚的橡皮”),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模拟沟通场景,探索 “礼貌询问”“轮流使用” 等解决方法。课后布置 “我的和解日记”,记录自己化解矛盾的过程。课程实施后,班级同桌冲突投诉量下降 70% ,学生开始学会用 “我觉得…… 你愿意……” 的句式沟通,同理心与沟通能力显著提升。

结语

班本课程维度下的德育样式,采用将道德教化融入班级生活层面,让德育目标更具针对性、过程更富活力、效果更具长效性,该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以班级设定场域,以生活生成教材”,教师须具备捕捉教育契机的洞察力,把德育转变成学生可涉入、能体悟、乐分享的课程活动。往后可进一步拓宽课程资源,像跟家长一起开展“家庭德育小任务”开发,搭建“班级 - 家庭 - 社区”共同作用的德育架构,推动道德品质在更开阔生活情境里扎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于丽霞 . 基于儿童立场的德育一体化班本课程建设研究 [J].教师博览 : 下旬刊 , 2022(7):26- 28.

[2] 张艳艳 . 小学 " 三生 " 德育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32):127- 129.

[3] 李凤金 . 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小学班本德育课程实施途径探究 [J]. 吉林教育 , 2025(10).

济宁市 2024 年三名工作室教研专项课题 + 课题名称 : 小学阶段班本课程视域下的德育模式实验研究 + 主持人 : 刘慧敏 + 批准号 :JNMB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