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节日习俗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范晓歌
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16
引言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端午的家国情怀、中秋的团圆之思,无不凝结着代代相传的价值追求。这些习俗中流淌的道德基因与法治意识,恰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课堂仅将节日习俗作为文化符号简单提及,未能挖掘其背后的素养内涵,导致学生难以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内在品格。如何打破这种 “两张皮” 现象,让春节守岁里的责任担当、重阳敬老中的道德自觉真正融入课程肌理,成为激活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命题。
一、传统节日习俗融入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
素材挖掘存在表层化倾向,导致核心素养培养缺乏深度支撑。教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解读多停留在民俗活动表象,如仅将端午节限定为 “吃粽子、赛龙舟”,未能深入挖掘其中 “爱国情怀”“集体协作” 等与核心素养相契合的精神内核,造成教学素材与素养目标的关联性断裂。部分教材配套资源库中,节日习俗案例更新滞后,仍以春节、中秋等常见节日为主,对寒食节、腊八节等蕴含独特伦理价值的节日收录不足,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形成素材供给与教学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教学转化过程存在形式化误区,制约核心素养的内化效果。课堂实践中,多数教师采用 “播放视频 + 讲解习俗” 的单一模式,缺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将节日习俗中的道德规范、法治理念转化为内在认知。跨学科融合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历史、语文等学科在节日习俗教学中缺乏协同,导致同一习俗的不同素养维度被割裂解读,如重阳节的“敬老” 内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仅强调家庭美德,忽视了其与社会治理、公民责任等素养的关联,削弱了教育合力。
评价机制存在碎片化缺陷,影响核心素养培养的持续性。当前对节日习俗融入效果的评价多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为依据,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转化的追踪评估,形成 “课堂有感知、生活无体现”的脱节现象。评价指标设计笼统,如 “了解节日习俗”“认同传统美德” 等表述缺乏可量化的观测点,难以精准衡量核心素养各维度的提升程度。此外,评价主体单一,多由教师主导,未纳入学生互评、家长反馈等多元视角,导致评价结果未能全面反映习俗融入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影响,制约了教学改进的针对性。
二、传统节日习俗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契合点分析
传统节日习俗承载的文化基因与政治认同素养存在深层共鸣。春节贴春联时的 “家国同庆” 主题、国庆节与中秋叠加形成的 “家国团圆” 氛围,通过代际传承的仪式感,将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体验。清明祭扫活动中,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对家族先人的追思形成呼应,构建起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恰是政治认同素养中 “家国情怀” 培养的鲜活载体,使抽象的价值理念通过习俗实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道德修养的培育可在节日习俗的伦理规范中找到天然依托。重阳节 “敬老孝亲” 的传统,通过登高、敬老宴等活动,将 “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与道德修养素养中 “责任担当”的要求形成互哺。端午竞渡所蕴含的集体协作精神、七夕节对 “忠贞守信” 的价值倡导,通过群体参与的实践场景,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这种基于习俗的道德养成,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渗透力,能够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果。
法治观念的启蒙可从节日习俗的规则意识中汲取养分。传统节庆中的礼仪规范本质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 “软法”,如春节期间 “禁火守岁” 的习俗暗含公共安全意识,中秋赏月时 “共享共乐” 的传统体现集体利益考量,这些习俗实践中蕴含的规则遵守、权利边界等意识,与法治观念素养中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的要求相契合。通过解析习俗背后的 “契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为法治观念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三、基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核心素养培养实施路径
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需要建立习俗资源与课程标准的精准对接机制。组织教师团队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素养元素解码工作,将端午龙舟赛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应“责任担当”素养目标,将中秋团圆宴中的家庭伦理规范纳入“道德修养”教学模块,形成可直接用于课堂的资源包。开发“习俗—素养”双向映射图谱,标注不同节日习俗所能承载的素养培养侧重点及教学适配场景,如重阳节敬老活动可融入七年级《幸福和睦的家庭》板块,春节民俗探究可融入八年级“国家利益”教学环节与九年级《守望精神家园》板块,通过分析春节习俗中贴春联、年夜饭等承载的文化密码,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确保资源利用的靶向性与高效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着力构建沉浸式的素养养成环境。设计“双线融合”的实践活动体系,线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端午包粽、元宵赏灯等场景,让学生通过数字交互感受习俗中的价值理念;线下组织“校园民俗文化节”,设置清明诗会、中秋灯谜等体验环节,鼓励学生在策划、参与、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对素养内涵的理解。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传统节日中的法治智慧”为主题,引导学生调研本地节庆中的乡规民约,分析其与现代法治的衔接点,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素养的协同提升。
评价体系的重构要突出过程性与实践性导向。建立“素养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参与节日习俗探究活动的成果,包括民俗调研报告、活动反思日志、素养自评表等材料,通过纵向对比呈现素养发展轨迹。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机制,邀请社区民俗专家对学生在中秋慰问老人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星级评定,结合教师课堂观察记录、同学互评结果,形成立体评价反馈。将评价结果与课程学分认定挂钩,明确习俗实践活动在学业评价中的占比,引导教学重心向素养养成过程倾斜。
结语
基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核心素养培养,需以教学内容开发为根基,实现习俗资源与课程标准的精准对接;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动力,构建沉浸式素养养成环境;以评价体系重构为保障,突出过程性与实践性导向。三者协同发力,既能让传统节日习俗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又能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助力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乙敏 . 以传统节日习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J]. 嘉应文学 ,2024,(22):154-156.
[2] 韩荣荣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建设 [J]. 吉林教育 ,2024,(34):12-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沈晓敏,赵孟仲,程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