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牛明
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 安徽 阜阳 236401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逐步沉淀形成的具备综合性、稳定性和关键影响力的数学特质与能力。它主要由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这六大核心要素构成。这六大要素彼此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搭建起数学核心素养的完整架构。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知识掌握而言,拥有良好数学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更高效地领会与内化数学知识,构建起条理清晰、系统完备的数学认知体系。在思维发展维度,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助力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多种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思维模式剖析并解决各类问题。从社会适应角度出发,扎实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基石,能够为学生在科技、经济等众多领域开展深度学习与工作实践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2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数学核心素养重视不足
在实际课堂教学场景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过度倾斜于数学知识的灌输以及解题技巧的反复操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系统性培育。部分教师在讲授时,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概念定义与相关公式,并未积极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概念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内在的本质特征,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做到灵活运用。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中数学的实际课堂里,仍有部分教师延续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自身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吸纳知识。这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鲜少获得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宝贵机会。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2.3 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考试成绩展开,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过度聚焦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 能力以及数学素养的综合评价。比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常常仅将答案的正确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解题的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合理等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评价与针对性指导,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数学抽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其本质在于从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数学层面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巧妙创设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从这些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与数学问题,进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以“函数的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汽车行驶时速度随时间变化”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汽车在各个不同时间段内速度的具体变化状况,随后引导学生从这一鲜活具体的情境中,抽取出函数的定义:假设存在两个非空数集A 和B,若依据某种既定的对应关系f,使得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 中都能找到唯一与之对应的数f(x),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 B 的一个函数。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能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理解函数的概念,切实提升自身的数学抽象能力。
3.2 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逻辑推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要素,指的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与命题,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新命题的思维活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依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环节,以此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以“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后续推导做好知识铺垫。接着,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交流的方式,尝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如倒序相加法、归纳法、几何法等。在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推导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深入分析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及适用场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逻辑推理的完整流程,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3.3 注重实践应用,强化数学建模素养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其内涵在于借助数学的语言与工具,对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抽象与提炼,构建出数学模型,进而通过求解该模型来达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场景里,让学生在亲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与独特魅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如在讲授“函数应用”这一节时,教师可引入“工厂生产计划制定”这一实际案例。让学生依据工厂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状况等现实因素,构建数学模型,并求解得出最优的生产方案。通过这样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与建模方法,切实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多元评价,全面促进数学素养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流程里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全方位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从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过程表现以及数学素养发展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可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表现评价方面,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发言内容的深度与质量以及小组合作时的协作能力等;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除了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还需重视学生解题的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恰当以及解题过程是否完整;在项目式学习评价中,教师可对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水平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借助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水平,进而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 结语
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课堂教改策略,是提升高中数学教育成效、塑造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关键路径。实践中教师需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与育人价值,针对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实施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引导、实践性应用、多元化评价等创新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兴趣与学习内驱力,更能系统培育其数学抽象思维、逻辑论证能力及数学建模素养等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毅.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与实践路径[J]. 智力, 2024, (32): 172-175.
[2]孟庆波.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 高考, 2024, (32):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