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动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杨伯华
白鹿小学 重庆合川区
“ 双新” 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求学科教学从“ 知识本位” 转向“ 育人本位”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肩负“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使命。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 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制约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此,我校以“ 三位一体” 育人框架为基础,探索语文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二、理念重构:构建“ 三位一体” 育人框架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 以文化人、以情育人、以行立人” 的“ 三位一体” 育人框架,旨在通过文化熏陶、情感培养与实践锻炼,实现语文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
(一) 以文化人:深挖教材中的育人资源
1.梳理文化主题链
我们深入梳理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 文化主题链” 。例如,通过《端午粽》《赵州桥》《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我们构建了“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
2.开展经典浸润活动
为了将经典阅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 经典浸润” 活动。如“ 节气诗词诵读” 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红色故事创编” 活动,则鼓励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人感悟,创作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 以情育人: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1.设计情境任务群
我们运用“ 情境任务群” 的设计理念,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 我为家乡写名片” 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研与创作,为家乡设计一张具有特色的名片,以此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与责任感;“ 中华美德宣讲会” 任务,则鼓励学生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宣讲,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表达能力。
2.打造情感场域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努力打造具有强烈情感氛围的“ 情感场域”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
(三)以行立人:推动“ 学用结合” 的实践转化
1.设计知行合一项目
为了强化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我们设计了一系列“ 知行合一” 项目。如“ 社区错别字纠察行动”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发现并纠正错别字,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环保倡议书撰写” 项目,则要求学生结合环保主题撰写倡议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2.建立成长档案袋
为了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实践成果,我们建立了“ 成长档案袋” 。档案袋中包含了学生参与辩论赛、戏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照片、视频、文字记录等材料,以此凸显学生的过程性成长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实践创新:四维策略助推育人落地
在“ 三位一体” 育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四维策略,以助推育人目标的落地实施。
(一)课程整合:从单篇教学到主题统整
以主题为核心,整合课文与时政素材。例如,六年级下册“ 责任” 主题单元,结合《为人民服务》与抗疫英雄事迹,组织“ 责任的价值” 思辨讨论,实现知识串联与价值观培养。
(二)评价改革:从分数导向到素养画像
设计“ 五维评价量表” (文化理解、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
价值认同),采用“ 自评+互评
师评 + 家长评” 多元模式。例如,学生在完成“ 传统节日研究报告” 后需反思资料搜集、文化阐释、团队协作等表现。
(三)教师赋能:研训一体支持体系
通过“ 育人案例工作坊” 分析课例中的教育契机(如《慈母情深》的情感渗透),提升教师育人敏感度;开发“ 学科育人资源包” ,提供教学设计与跨学科融合方案。
(四)家校协同:构建共育机制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推送教学进度与家庭教育建议;邀请家长参与“ 亲子阅读” “ 家庭美德宣讲” 等活动,形成育人合力。
四、成效与反思:从“ 可见” 到“ 可持续”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92% 的学生认为“ 语文课让我更热爱传统文化” , 88% 的家长反馈“ 孩子开始主动关心社会问题”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育人策略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育人目标的“ 标签化” 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教师在实施育人策略时过于注重形式与标签,而忽视了与语文要素的深度融合与自然渗透。这导致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与疏离感。二是评价体系的“ 形式化” 问题仍需警惕。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如部分教师在评价时过于注重量化指标与分数排名,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个性差异的考察与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一是加强育人目标与语文要素的深度融合与自然渗透。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教材中的育人资源与文化元素,将其与语文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与巧妙渗透。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尊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二是完善评价体系与跟踪机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 五维评价量表” 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同时,我们还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与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与分析学生的成长数据与反馈意见,为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五、结语:走向“ 大语文” 育人新格局
在“ 双新”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犹如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不仅是对当前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优化,更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探索与引领。这是一场持久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它要求我们既要坚守“ 以文化人、以情育人、以行立人” 的核心理念,稳固“ 三位一体” 的育人框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四维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确保教育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未来,我们将深化家校合作的内涵,强化协同育人的机制,让教育的力量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 大语文” 育人新格局,让语文教育超越课本与课堂的局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携手努力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下,“ 双新” 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书写出属于新时代教育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 语文教育研究, 2021(5):
12-15.
[3]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探析[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3):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