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开展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冯石青

广南县曙光乡中心学校  663309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体系迎来了从“减负提质”到“素养培育”的重要转型时期。本文聚焦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困境,系统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者与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小学虽普遍设立课后服务机制并安排部分科学类实践活动,如模型制作、植物观察等,但多数活动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与层级性,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内容上多为教材拓展或简单重复,缺乏深入探究与学生主体参与。师资方面,普遍缺乏专业科学教师,多由非专业教师代课,指导性不足。资源方面,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匮乏,场地受限,严重制约了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多样性。此外,课后服务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整体来看,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其育人功能有待深入挖掘与提升。

二、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村教育受经济、地理等因素制约,科学课后服务推进面临多重困境。首先,资源匮乏,设备不足,活动多停留在口头讲解和图示层面,缺乏实践支撑。其次,师资短缺,缺乏专业科学教师,教师培训不足,难以有效组织探究活动。此外,课后服务安排随意,科学类内容被边缘化,未形成常态化机制。同时,家长与社会对科学教育认知不足,重应试、轻实践,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多重问题交织,导致科学课后服务难以达成“双减”政策下的提质增效目标。

三、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优化路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

为破解困境,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质量,应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优化路径体系。理论上,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激发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欲;以核心素养为依托,聚焦科学思维、探究与实践能力培养。实践上,坚持“因地制宜、低成本、高效益”原则,强化课程统筹与活动设计;推进“资源整合、校内外联动”,拓展资源与服务形式;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加强教师培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推动课后服务常态化、系统化发展,助力农村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四、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路径,应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构建适应农村实际、体现探究性的科学课后课程体系。可围绕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乡土科技等资源,开发主题化、项目式、任务型课程,如“种植小实验”“家禽饲养观察”“乡村水资源调查”等,增强课程的贴近性与趣味性。其次,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支持,通过区域教研、线上培训、实践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农村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建议设立科学课后服务指导员制度,鼓励城市优秀教师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开展教学指导与资源共享。第三,拓展校外资源链接,积极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农技站、科技馆、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打造多元参与的科学教育共同体。第四,健全组织机制与评价体系,明确科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定位与目标要求,建立活动计划、过程管理、成果展示与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模式,提升课后服务的规范性与实效性。最后,强化家校协同,引导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延伸课后活动,如亲子科学游戏、家庭小实验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支持网络,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五、推进农村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从制度与政策层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是加强财政支持,建议国家与地方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课后服务发展基金,优先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保障教学设备、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的经费需求。其次是健全政策机制,明确科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地位与考核标准,将其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提升学校与教师参与积极性。再次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学校提供数字化资源平台与教学工具,如在线实验演示、虚拟实验室、互动学习软件等,弥补资源不足短板。此外,要构建激励机制,对在科学课后服务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团队给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制度激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最终目标是推动科学课后服务成为农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在“减负”中“提质”、在“服务”中“育人”,真正实现农村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

结论

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作为“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价值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农村实际的调研与分析,指出当前科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内容设计单一、资源配置不足、师资专业性不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深入探讨了以科学课程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校社资源整合、制度保障强化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实践证明,唯有在顶层设计、资源支持、教师赋能与机制激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协同推进,才能真正破解农村科学课后服务的困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质量课后教育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与实践反馈机制,探索适应不同地区实际的差异化路径,不断完善农村科学课后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刁秀峰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索 [J]. 教师 ,2024,(30):66-68.

[2] 殷海军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J].小学生 ( 下旬刊 ),2024,(10):82-84.

[3] 俞留喜 .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探究 [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4,(10):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