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班级“朗读者”:创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形式
姚韩英
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中心小学 362334
前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班级“朗读者”,通过学生的朗诵,使文字变得有温度、有情感,助力学生对语言韵律的深度探索,以平仄起伏的方式探索语言韵律之美,感受利用声音给文字注入情感的神奇。在班级为学生提供一方小小的舞台,使学生能成为文字的“发声者”,以朗读的形式传递中华民族汉字之美。
一、精选文本夯基础,示范引领明技巧
朗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是要有一篇合适的文章供给学生朗读,也是打造班级“朗读者”的基本要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阅读兴趣,顺应学生实际学情,教师可从经典课文、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情感励志等方面进行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朗读需求,从综合角度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然后,教师以领读示范的模式将朗读技巧传递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朗读内容,并接收到高质量的朗读引领,为学生成为优秀的“朗读者”做好铺垫 Π[1]⟨
例如,在经典课文选读中,教师可为学生选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教师以活泼的语调表现出发现落叶美的惊喜,“小巴掌”“金色”等关键词需加重语气,着重凸显出重要内容。学生以单独朗诵的方式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出整篇课文或某个段落,语气中要传递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选择童话寓言类文章,可选择《小红帽》这一经典的格林童话故事,善良的小红帽去看望生病的奶奶,不料在途中竟然遇到大灰狼,善良的小红帽被邪恶的大灰狼欺骗,但最后小红帽和奶奶被勇敢的猎人救了。这一童话故事用丰富的语言展现离奇的故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了解到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选择诗歌散文类的文本,《四季之美》很适合,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为学生朗读“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教师在朗读过程中,需用声音为学生营造一幅画面,让学生在声音中感受到秋天的美丽黄昏。后续由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需抓准教学的语言语调,卡住节奏,将诗歌体现的情感用语言表达,真正体现出一名“朗读者”的素养。
二、角色分工齐朗读,合宜配乐引共鸣
在班级打造“朗读者”,不仅要培养每名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要培养班集体的合作朗读能力,教师需结合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声音特点等因素,为学生分配朗读角色,并配上合宜的音乐突出朗读内容的内在含义及学生的声线特点,使音乐与人声交相辉映。不仅利于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美,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可将《小溪流的歌》这篇童话故事作为分工朗读文本,是严文井创作的童话故事,其内容讲述了一条小溪流变成小河、大江,最后汇入大海的故事,本篇童话故事中涉及的角色众多,如小溪流、泥沙、乌鸦、树桩等,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以人类的角度去扮演,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能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朗读水平。并且,合作朗读应注意节奏的协调性、角色的互动性,饰演不同角色的学生需与文中角色融合,让角色更有代入感,同伴之间要互相配合,在分读时要衔接自然,齐读时则应保持节奏一致,轮流朗读要兼顾不要出现冷场和抢话的情况。在声音表达方面,如扮演小溪的学生可用活泼、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样小溪流涓涓向前流淌的过程就能以声音的形式呈现,而扮演泥沙、乌鸦、树桩的学生,朗读语气应是消极的、低沉的,会使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也是对小溪流积极进取品质的一种衬托 [2]。教师可选择《安妮的仙境》这首乐曲作为配音,这首曲子节奏欢快、活泼、纯净,表达了对纯净情感与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将《小溪流的歌》这篇童话与乐曲《安妮的仙境》互相融合,达到了音乐声与人声相互呼应的效果,使朗读的渲染力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根据情感变化与情节发展调整音乐的节奏与音量,如朗读到小溪欢快奔腾的地方,可调快音乐节奏;当枯枝、泥沙等阻碍小溪奔流时,则音乐需适当放缓,使两种朗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境创设意境强,道具辅助来帮忙
为使朗读效果更加逼真、传神,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能直面文本中的每个场景,自然会产生代入感,可增强朗读效果,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布置文本中的自然场景后,教师还要借助相关道具、服饰等装饰朗读场景和朗读者,使学生置身其中,朗读的感觉会大有不同,使朗读过程更加精彩。
例如,教师可将《一只想飞的猫》作为“朗读者”的文本朗读内容,在布置场景方面,可将一张大幅的森林场景悬挂于墙壁上,上面的花丛、绿地等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氛围,在课桌上摆放小的草丛、花丛模型,用蓝色塑料布铺在地面上设置成池塘区域,在其中摆放荷叶、荷花、小青蛙等。布置好场景后,接下来开始装扮学生,文本中涉及的角色有猫、蝴蝶、麻雀、鸭子、公鸡等,教师可给饰演这些角色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头套、发饰、面具、衣服等,使朗读更具氛围感。饰演猫的学生率先出场,他声音很大,十分傲慢、狂妄、自大,如“我爪子一伸,就能逮住十三只老鼠!你们谁行!”朗读这段内容,学生的语气中要充满傲慢。第二个出场的是公鸡,他声音洪亮,公鸡不走人行横道,公鸡说:“你走路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声音要体现出指责的口吻。总之,这种情境模式的朗读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感,也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性格,体会文本的含义,为打造班级“朗读者”提供助力。
四、诵读经典永传承,金话筒奖动力强
经典的文本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所以教师需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并打造精品文本的“朗读者”培训机制。对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应颁给班级的金话筒奖进行鼓励。在经典诵读模式的引导下,在金话筒奖的激励下,相信班级的“朗读者”活动能培养出更多的朗读小能手。
例如,教师可将《论语》作为经典朗读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个“朗读者”的朗读舞台。《论语》中都是经典内容,代表性较强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师应带领学生先学习每个语句的内在含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要有抑扬顿挫的表达,也要用相关语气凸显出语句的含义。此外,由于朗读的是经典文本,所以可加入一些手势、动作,如揖礼、拱手礼、军礼等,使受众可感受到古代的礼仪 [3]。在朗读活动结束后,可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评选出金话筒奖,对获奖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对获奖学生是一种鼓励,对未获奖学生是一种激励,旨在促进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班级“朗读者”这种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感受中华文字的恒久魅力,体会到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形成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同时,“朗读者”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短视频泛滥年代中的一股清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从纵深角度感知一篇篇文章的穿透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梅 .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156-157+172.
[2] 徐朝秀 . 试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158-160.
[3] 谢欢 . 浅谈小学语文“1+X”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