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
吴振立
项城市华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466200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网络,其绿化带占据了一定的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良好的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能够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的连通性,为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创造条件,有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
二、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现状分析
(一)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许多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种类较为匮乏,往往集中在少数几种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上。例如,部分城市主干道的行道树多为单一的杨树或槐树,缺乏其他树种的搭配。这种单一的植物种类选择使得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有限,难以满足不同生物的生存需求,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同时,单一的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一旦发生病虫害,可能导致大面积的植物受损。
(二)群落结构不合理
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常见的问题包括植物层次不丰富,很多绿化带仅有简单的乔木层和地被层,缺乏中间的灌木层,使得群落的垂直结构单一,无法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生态位。此外,植物之间的搭配缺乏科学性,未能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速度等因素,导致部分植物生长不良,群落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大打折扣。
(三)生态功能弱化
由于植物种类单一和群落结构不合理,城市道路绿化带的生态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调节气候方面,单一的植物群落对气温、湿度的调节能力较弱;在净化空气方面,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方面,简单的植物群落难以满足鸟类、昆虫等多种生物的栖息、繁殖需求,生物多样性受到抑制。
三、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植物群落构建原则
(一)乡土植物优先原则
因其经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环境适应性强,能降低养护成本、提高成活率,且与本地生物形成稳定生态关系,利于提供食物与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物种多样性原则
强调充分考量植物生态与生物学特性,合理搭配乔、灌、草及藤本植物,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群落,增加生态位多样性,为生物提供空间资源,提升群落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三)生态位互补原则
鉴于不同植物生态位及资源需求差异,构建群落时选生态位不同植物搭配,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群落稳定。
(四)景观与生态兼顾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带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构建群落时选具观赏价值植物,通过合理配置打造优美景观,同时注重季相变化,丰富景观层次,满足审美与生态双重需求。
四、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策略
(一)植物种类选择
植物种类选择是构建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的基础。乔木作为绿化带主体,需兼顾树形、生态功能与适应性。应挑选树形优美、冠幅大、遮荫佳的树种,如工业城市可选用垂柳、构树等抗污染能力强的乔木净化空气;南方城市则适合榕树、芒果树等景观与适应性兼具的树种。同时,适当引入特色乡土乔木,丰富物种多样性。
灌木在植物群落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应选择生长健壮、花期长、花色丰富的品种,如杜鹃、月季、丁香等,这些灌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为昆虫提供蜜源。搭配时需关注其高度与生长习性,确保与乔木、草本植物协调共生,增强群落层次感。
草本植物主要用于覆盖地面、防止水土流失。宜选择适应性强、耐践踏、养护成本低的品种,像狗牙根、结缕草等草坪草,以及波斯菊、金鸡菊等观赏花卉。其选择需综合考虑与乔灌木的搭配效果,营造和谐美观的群落景观。
此外,为提升生物多样性,可引入蜜源植物、食源植物等有益物种。蜜源植物能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助力植物授粉;食源植物则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完善生态链。
(二)植物配置方式
植物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绿化带的生态与景观效果。层次配置上,需构建包含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的多层次结构。乔木层作为上层,提供遮荫与骨架;灌木层填充中层,丰富群落结构;草本层和地被层覆盖下层,稳固土壤。如道路分隔带中,上层种植法桐,中层搭配红叶石楠、金森女贞,下层种植葱兰、麦冬,形成层次分明的群落。
色彩配置通过植物叶色、花色差异进行搭配,打造视觉冲击力强的景观。可运用相邻色或对比色搭配,如黄橙搭配、红绿搭配,同时注重色彩的季节性
变化,确保四季景观丰富。
季相配置依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开花、变色特性进行组合,使绿化带四季有景。春季种植樱花、桃花;夏季搭配紫薇、木槿;秋季选用银杏、红枫;冬季配置腊梅等,展现不同季节特色。
生态位配置则根据植物生态位特点,合理利用空间与资源。将阳性植物种于光照充足处,阴性植物置于荫蔽环境;搭配深根性与浅根性植物,避免根系竞争,提升群落稳定性与资源利用率。
(三)增加绿地连通性
城市道路绿化带需与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其他绿地建立有效连通,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通过建设绿色廊道,连接破碎绿地斑块,为生物迁移扩散提供通道。例如规划滨水绿道,串联河流两岸绿地与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带,促进生物在不同绿地间自由移动,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交流与保护,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四)加强后期维护管理
后期维护管理是保障植物群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合理修剪需依据植物生长习性与修剪目的,定期对乔木整形,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及时修剪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残花、枯枝,促进新枝萌发与开花,维持美观形态与良好生长状态。
科学施肥要结合植物生长需求与土壤肥力,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方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污染与植物生长问题。同时,注意施肥时间与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利用生物防治,如释放害虫天敌;采用物理防治,如设置诱虫灯诱杀害虫,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增强植物抗病虫害能力。
补植与更新是维持群落完整性的必要手段。定期检查植物群落,及时补植死亡或生长不良的植株。针对老化或不适应环境的植物,遵循群落构建原则进行更新替换,确保植物群落长期稳定,持续发挥生态与景观功能。
五、结论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构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遵循乡土植物优先、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互补和景观与生态兼顾等原则,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配置方式,增加绿地连通性,并加强后期维护管理,能够构建出稳定、高效且富有生物多样性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这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还能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冯钧 , 乔志宏, 鄢麒宝, 等. 城市化和绿地类型对土壤跳虫群落及功能性状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24,44(6):2582-2596.
[2] 徐敏 . 上海市道路绿化带土壤改良效果分析——以桂江路绿廊 ( 三期 )土壤改良为例 [J]. 植物学研究 ,2023,12(3):155-161.
[3] 马尚飞 , 龚鑫, 上官华媛, 等. 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真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生物多样性 ,2025,33(3):1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