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对策研究
恭立薇 段彩艳 李彩红 姚丽琴 任敬 龚泉 宁艳 张春晏
昆明市云南省肿瘤医院 650118
调查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2]。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媒介融合进入智能化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坚守阵地、取得胜利,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迫在眉睫 , 健康中国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医学生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 未来医疗行业的后备军 , 要求其具备热爱医学、勤奋学习 , 救死扶伤、心怀仁爱 , 勤于实践、磨练意志等多方面品质。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因临床技能实践或实习等原因,医学生大部分时间须在医院渡过,在医疗环境复杂、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大环境下,医学生易被逆向的主流意识所影响,随大众,缺乏判断事实本质的能力,也容易因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强烈的好奇心等原因被其它思想文化渗透。
首先,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为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4]。在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与医学伦理、职业精神相悖的信息和观点,如过度商业化的医疗宣传、对医学职业的误解和偏见等。这些信息可能会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职业挑战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医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一些热点医疗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和情绪化表达可能会对医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使他们在缺乏充分了解和理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或产生偏激的观点。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形象造成损害 [5]。
此外,新媒体的碎片化和娱乐化趋势也对医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医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上,接触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娱乐内容 [6]。这种信息的浅层化和娱乐化不仅会分散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现象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7]。
因此,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的调查研究,对于了解医学生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开展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的实践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现状,为高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提供依据,而且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因素和特点,探索有效的教育引导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医学事业的繁荣进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现阶段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习或临床实践的医学生
第一,本科生:不同年级(如大一到大四)的医学专业本科生,他们正处于专业知识积累阶段,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
第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更频繁地使用网络资源,并可能面临更多复杂的信息挑战。
第三,实习生:这部分群体已经开始接触临床工作,他们的职业身份使得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
1.2 调查工具
研究团队整合文献研究成果和实际观察经验,制作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级、学历、专业等,用于分析不同背景医学生的认知差异。第二部分围绕网络使用习惯,如常用网络平台、每日上网时长、获取信息途径等,了解医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对意识形态风险认知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涉及对风险类型的认识、风险危害程度评估、学校教育效果感知等。问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
1.3 资料收集方法(1)准备阶段
①调查主题的讨论与确定:通过多次小组讨论、以及利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确定了符合本次报告主题且适合小组实施的题目。
②问卷的设计与题型题量的确定:根据研究目的和查阅的文献结果,设计问卷初稿。组织小组内成员对问卷内容、题型和题量等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多次讨论分析确定问卷。最后函询思政教师对问卷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以确保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确定问卷终稿。
数据收集阶段
问卷的制作、发放与回收:将终稿问卷导入问卷星,按照原定的样本选取方案,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发放问卷。每天跟踪问卷的回收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初步审核,剔除填写不完整、明显随意作答的无效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26.0 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如均值、标准差、百分比等,了解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的总体情况和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网络使用习惯、学校教育等因素与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分析
(1)性别分布:女生占多数,达到 65.57% 。
(2)学历层次:专科( 50% )和本科( 42.62% )的学生占主导,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较少( 7.38% )。
(3)年级分布:大一学生占比最大( 34.43% ),其次是大三( 26.23% )和大四( 23.77% )的学生。
(4)专业分布:调查对象主要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涵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其他医
学相关专业。
2.2 新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1)使用时长: 40.98% 的医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为 2-4 小时, 38.52% 的医学生每天使用4 小时以上。
(2)主要平台:微信( 94.26% )、抖音( 75.41% )和快手( 36.89% )为主要使用平台,B站的使用率为 36.07% 。
2.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知分析
(1) 认知程度: 32.79% 的医学生表示“非常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60.66% 表示“了解一点”,但仍有 5.74% 对这一概念了解较少, 0.82% 完全不了解。
(2) 新媒体影响: 39.34% 认为新媒体平台对自己的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56.56% 认为有一定影响。
(3)63.11% 的医学生认为新媒体传播的意识形态内容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27.87% 则不确定。
(4) 错误信息传播途径: 90.16% 的医学生认为假新闻是主要的错误信息传播形式,89.34% 认为健康误导信息是常见类型,偏激的政治言论( 81.97% )和宗教极端主义( 63.11% )也被广泛认定为新媒体中的风险信息类型。
(5) 辨别能力: 59.84% 的医学生认为自己能辨别新媒体上的错误信息, 32.79% 偶尔能辨别,6.56% 表示很难辨别, 0.82% 表示完全不能辨别。
2.4 个人网络安全意识分析
(1) 内容合规性: 57.38% 的医学生非常关注自己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是否合规与安全,34.43% 的大学生偶尔关注。
(2) 风险应对: 70.49% 的医学生会在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向平台举报, 21.31% 寻求他人帮助, 7.38% 选择忽略。
(3) 健康信息判断: 53.28% 的医学生会向相关部门或平台举报健康信息的误导性内容,39.34% 会分享给朋友或同学提醒注意。
(3) 安全教育关注: 23.77% 经常关注网络安全相关讲座或课程, 57.38% 偶尔关注,13.93% 很少关注。
2.5 网络风险防范与教育需求分析
(1) 教育需求:医学生最需要的网络风险防范教育内容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92.62% )、网络隐私保护( 90.16% )、健康信息准确性判断( 87.7% )、意识形态正确信息引导( 82.79% )和网络法律与伦理知识( 78.69% )。
(2) 学校教育需求: 93.44% 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课程或讲座,并支持加强网络信息素养的培训,尤其是在辨别网络安全与意识形态内容方面。
(3) 平台责任: 94.26% 的医学生认为新媒体平台应加强信息审核和监管力度, 90.16% 认为应加强错误信息的清理。
(4) 个人维护: 37.7% 的医学生认为应定期进行网络安全自查, 41.8% 认为应加强自我信息辨识能力。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医学生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程度较为初步,尤其在信息辨识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大多数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仍有一部分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不够明确,且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提示我们需要加强自媒体平台信息准确性的审核。要时刻重视官方媒体的运营,增强公信力。同时也要警惕境外虚假平台、虚假信息等对学校平台的渗透 [8]。学校增加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课程和讲座,特别是针对虚假信息的辨别、网络隐私保护和健康信息判断等方面的教育。研究发现 , 新媒体平台会对医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纳入医学生的课程体系[9]。提升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与评价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有效筛选和评估网络信息,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构建多元化的支持体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通过师生互动、家长引导和社会资源整合,共同提升医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4 结论
本次调查通过对医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医学生在这一领域存在认知不足和应对策略缺乏的问题。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提升信息素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深入探讨不同背景医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刘永志 , 史业达 .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对策研究 [J]. 燕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5(05):64-72.
[3] 王娜 .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变化与应对 [J].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5):127-133+141.
[4] 黄楚新 , 陈智睿 . 博弈与调适:网络语言失范的生成动因、传播模式与规范纠偏 [J].新闻论坛 ,2022,36(05):9-12.
[5]林世芳,封泉明.问题、互话与意义的生成——医学生思政课生命价值教育的精准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36(05):573-577.
[6] 陈永华 , 李昱静 . 新媒体环境下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4,37(10):1235-1239.
[7] 白妞 . 新媒体时代医学类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网络思政工作室为例 [J]. 大学 ,2024,(33):35-38.
[8] 梁燕 . 加强医学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9):89-91.
[9] 李华. 医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256-260.
项目:云南省肿瘤医院2023 年宣传思想文化课题
项目编号:ZLSZ20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