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体能训练与排球技术协同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实践

作者

张巧巧

凯里学院 556300

排球运动在爆发力、灵敏性以及空间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体能储备和技术运用有机融合是竞技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生理学研究证明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能显著促进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和动作精准度的提高,从而为稳定完成复杂排球技术奠定生理基础。教育心理学“迁移理论”验证结构化体能训练可以增强运动技能之间的正向迁移。以高校“健康第一”教育观为指导,打破学科边界,构建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实际要求,更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所必须选择的。

一、体能训练与排球技术协同发展可行性

(一)体能训练为排球技术筑牢根基

排球运动强度大,对抗复杂,技术运用复杂,对于运动员体能有极高要求。体能训练系统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的提高,为排球技术的发挥打下基础。其中力量训练加强肌肉力量、增强击球威力和攻击性;速度训练提高反应和移动的速度,帮助运动员按时完成技术动作;耐力训练确保运动员能够在长期的比赛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技术水平;灵敏和柔韧训练加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技术动作最优化,减少损伤的危险,从各方面帮助排球技术的进步[1]。

(二)协同训练模式推动两者融合共进

建构体能和排球技术协同训练模式,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训练设计方面,把体能训练和排球技术动作相结合,制定专项化的方案,例如在体能训练中加入模拟的比赛动作,加强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和神经反应等。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及技术短板进行个性化的规划,促进体能和技术的发展。在训练时,合理地安排体能及技术训练的比例及次序,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帮助运动员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基于跨学科体能训练与排球技术协同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实践策

(一)构建体能- 技术双轨评估体系,量化协同发展指标

跨学科融合课程创新下,教师需要突破单一评价壁垒、建构体能和技术平行评估体系。通过制定科学量化指标把体能训练成果和排球技术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跟踪学生协同发展轨迹。教师应采用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制定动态的评估方案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体能和技术层面的平衡提高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某大学排球专项班作为练习对象,编制包括体能素质和技术表现双维度评价量表。体能维度设立定跳远,折返跑和核心力量耐力测试,技术维度涉及发球成功率,扣球精准度和一传到位率。每个学期进行 3 次阶段性评估并使用运动传感器和视频分析系统收集学生的训练数据。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经过持续高强度训练之后发球动作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他们耐力素质数据来判断体能对于技术发挥所起到的作用。根据在考核时发现的个体差异情况,教师给学生们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如对弹跳力不强但是技术精湛的学生们设计加强下肢爆发力辅助训练等,对其扣球高度和击球点的选择进行同步优化,以达到体能和技术协同提高的目的。

(二)设计排球专项体能模块,嵌入技术动作训练场景

为将体能训练和排球技术深度结合,教师要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设计出符合排球专项要求的体能训练模块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技术动作的训练情境中。教师需要对排球运动动作模式和能量代谢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比赛情境下增强体能,在促进技术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

在高校排球教学中,教师围绕“快速移动与变向”设计专项体能模块。通过结合敏捷梯训练和排球防守步法,对敏捷梯进行标记点的设置,以模仿对方进攻路线,让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侧向滑步和交叉步运动,同时进行模拟救球。为增强扣球的力量,引入阻力训练带。学生们戴上阻力带进行助跑、起跳和扣球的练习,这不仅增强下肢的爆发力和腰腹的控制力,还让他们深刻体验到击球时的发力顺序和动作的连贯性。另外,还设计含有连续跳栏和快速反应接球等循环训练内容,当学生完成高强度体能训练时,随即进行二传和扣球等配合训练,训练以体能消耗状态维持技术动作的稳定,达到体能储备和技术应用同步进行的增强。

(三)开发体能- 技术融合微课,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在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实践中,教师需要突破学科壁垒,以研发体能 - 技术融合微课为手段,建构系统化和阶梯式教学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排球技术基础将微课内容拆分成不同难度层级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对体能训练和排球技术的教学重点进行融合,设计动态化,可视化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逐步提高综合运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排球扣球技术研发一系列的融合微课。对于初学者而言,微课主要围绕核心力量训练和基础扣球动作进行讲解,并通过慢动作视频呈现腰腹发力驱动手臂挥击这一连贯动作,结合弹力带辅助训练加强对核心肌群的控制力,并设定持续 1 周的日常微课学习任务让学生记录动作视频进行投稿,教师利用运动分析软件对动作细节进行逐帧反馈矫正;进阶微课中,将爆发力训练和战术性扣球技巧融合在一起,配合健身房跳箱训练,增强下肢爆发力并配合排球网前移动步法演练。通过重复观看微课和真实场地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不同防守阵型时扣球角度和力量的控制;高阶微课以耐力训练和高难度扣球技术为主线,并引入心率监测设备对体能消耗进行量化,将职业赛事超手扣球技术展现于微课、经典案例如时间差扣球,指导学生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后,完成在复杂战术配合下的扣球练习。整个过程中,教师则通过多个机位拍摄来捕捉动作的轨迹,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动作效能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达到体能和技术深度融合提高。

三、结语

在当今学科交叉融合时代大潮和高校体育教育革新潮流中,体能训练和排球技术协同发展已成为促进教学质量和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建构科学的评估体系,创新教学模块和模式等方式,突破学科界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整体提高,更重要的是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对于促进体育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综合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先驰 . 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改进路径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1):50-53.

[2] 王相锐 , 王梁 . 基于 CiteSpace 国内排球体能训练研究可视化分析 [J]. 健与美 ,2024,(1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