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陈星亚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必具的素养之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自发探究学科内容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掌握特定领域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创设启发式情境、提出启发式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自发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多样化的学习信息,主动应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思考具体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思维,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参与性原则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基本理念”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确保学生能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信息数据,学会应用算法、编程解决具体问题。为此,教师应当遵循参与性原则,通过在情境活动中组织师生对话,围绕课程重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反思个体的信息行为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水平。
二、计算机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一)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多种渠道和可能性,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感知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从课程设定的宗旨出发,该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特性,并熟练掌握辨识信息真伪的技巧。通过多方位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推动当代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从而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加速各行各业创新变革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为提高该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可围绕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课程目标的达成等教学任务,将教学活动分为多个部分,并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教学。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构建翻转课堂,将信息平台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并设计符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问题。为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基础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以项目式教学带动实践创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促使学生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技能、计算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有效结合,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项目任务,以指导学生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和实践操作、成果展示和反思改进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物联网与创新网络服务”单元教学时,教师以“设计校园文化宣传网站”为项目主题,指导学生先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网站需要覆盖校园历史、特色课程和学生活动三个版块,并制订详细的设计方案。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利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开发网页:部分学生负责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任务;部分学生承担网页结构的构建和交互功能的实施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负责优化网站视觉设计和用户体验。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调阅资料、调试代码和解决兼容性问题等,以锻炼信息检索、技术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完成之后,各组学生以答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意见,进一步提高交流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完成本项目,学生在掌握网页制作技术的同时,能够从实践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价值,增强数字化学习和创新意识。
(三)结合数字化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空间
在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特征。借助数字化教育资源对高中信息技术内容进行阐释,不仅为学生拓展了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平台,也为其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契机,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点和学习水平自主开展学习探索。
例如,在教学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解释已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鼓励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较为科学、合理、客观地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梳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搭建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框架,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资源特有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探析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和应用趋势。人工智能教学更侧重理论性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借助微课、慕课向学生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时,可以设计问题:“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借助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各种应用形式,从患者和医院等多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医疗行业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更具操作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借助互联网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在这些资源基础上自主学习;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运用,让理论知识具象化;依托多样丰富的互联网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中要将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用好互联网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淑红 .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策略 [J]. 高考 ,2024(27):148-150.
[2] 衷玉亭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策略 [J]. 高考 ,2024(26):66-68.
[3] 张坤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2):9-11.
[4] 许舟洋 . 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以《人工智能初步》单元为例 [J]. 教育信息技术 ,2024(3):12-16.
作者简介:陈星亚(2008 年3 月-)北京市人,朝鲜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