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的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径

作者

唐立慧 任新新

天津商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 天津 300134 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部 北京 100084

2021 年“双减”政策实施,压缩学科类培训空间的同时,为校外体育培训行业释放发展红利,其作为学校体育补充的作用愈发凸显。2022 年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入法,明确规范体育培训服务,为行业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日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不断增多,但区域分布不均,且“野蛮生长”引发资质不全、安全隐患等问题,扰乱市场秩序等会突出 [1-2]。当前学界对行业治理的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地方治理存在手段单一、进展失衡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治理体系。基于此,本研究以“双减” 背景下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为核心,通过剖析现实困囿,试图从规范引导等维度提出实践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落地提供支撑。

1 现实困囿

1.1 治理任务的复杂严峻性

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首次将“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列入专门条款,并明确指出“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和规范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体育专业人员等为青少年提供体育培训等服务。”校外体育培训作为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仍将在推进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3]。截至 2023 年 10 月 30 日,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共9057 家,且在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4]。伴随着快速膨胀的体育培训需求,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快速扩张,其“野蛮生长”引发了一系列的“负外部性”问题,机构资质证照不全、安全隐患巨大,不但威胁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也危机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形势严峻,加快推进系统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1.2 治理手段的命令强制性

加强体育类校外培训市场监管与行业治理是维护行业规范、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治理手段则是帮助提升治理能力、达成综合治理目标的基本保障。“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行业治理采取的手段相对滞后、措施较为严格等问题明显。一是治理手段的选择上,过度依赖于法律、行政为主的强制性、控制性手段,市场化工具等柔性化手段应用不足。二是治理措施与监管力度较为严格 , 治理思路以“堵”为主,严厉打击整治行业乱象,导致机构经营恐慌不安。部分地区为尽快解决行业发展乱象问题,在监管治理中存在惩处“一刀切”,打击”一阵风”等问题,未对相关治理工作进行合理规划。

1.3 治理进程的地区差异性

根据相关政策精神 , 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监管责任,强调在治理工作推进中要强化各省地(市)统筹,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协调、落实责任、制定标准、推进治理,以确保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政府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工作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一是各地政府对于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发展与治理的重视程度不一。二是各地政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响应力存在差异。三是各地政府治理规范性和监管严格度存在明显差别。有些地方遵循“先证后照”原则,对于构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进行了明确要求,管理规范性和严格程度较高。而另外一些地方在这方面的规定则较为模糊。

1.4 治理措施的粗糙宽泛性

治理政策举措是治理工作的核心,是将治理目标与任务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的路径与抓手,直接影响最终治理效果。为更好促进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治理政策,规划制定具体的治理工作方案,采取各项措施以规范和促进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一是治理举措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足,相关政策的制定虽然对于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目标原则、治理分工落实、治理重点任务等内容均进行了规定,但多是宏观性的管理要求,整体设计较为宽泛笼统;二是治理举措缺乏创新,“适切性”不高。各地政府在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开展治理工作时,同质化严重。三是治理举措缺乏优化,持续性不强。多数政府忽视了对于校外体育培训治理政策措施的完善与优化,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尚不完善,不能持续性推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和细化。

2 实践路径

2.1 规范引导:推动机构合法合规经营

当前我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市场监管缺失问题突出,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引导校外体培训机构合法合规经营是重中之重,它决定着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未来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持续性。其一,要基于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制定设置具有高度普适性、全国性统一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合规经营的硬性标准和不同培训项目的精准服务行为规范性指导。其二,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规定,明确行业准入资质与审批流程手续,进一步推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申办管理工作。其三,要将校外体育培训的治理纳入法治化、常态化的轨道,必须坚持严格的治理原则,依法管理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并不断完善校外体育培训监管常态化机制,规范日常运营,加强日常监管。

2.2 服务保障:支持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市场发展基础薄弱,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阶段,难以发挥校外体育培训真正的价值效用[5]。其一,做好统筹规划,筑牢制度基础,着眼于“发展”与“治理”两个关键,做好发展“规划”蓝图与治理“制度”设计,为行业整体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机构培育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场地建设、设施更新、师资培训等,降低机构整体运营成本,并可从税收政策上给予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其三,盘活场地设施资源,积极引导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参与投资建设体育培训场地,并向各类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租赁。其四,健全完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机制,积极引进优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高质量、专业化课后体育服务提供和运动技能教学指导。其五,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推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与体育高校科研智库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2.3 机制创新:构建系统治理机制

创新构建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机制应是助推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一,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参与,统筹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作用,形成问题联治,统筹行业管理和综合监管,最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自主、家校社协同的校外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格局。其二,推进治理手段多样化组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样化手段达成治理目标,并积极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赋能治理创新,推动行业治理从“强制”管理模式朝向“强制 + 引导”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以及从“传统”陈旧监管朝向“传统 + 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生态演变。其三,推进治理机制多维度构建,着眼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对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过程中的监管、服务、宣导和评估等各治理核心环节进行优化统筹,多维发力,以规范促进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实践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效落实。

2.4 效能提升:强化组织实施与督导评估

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中的职责与角色,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健全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的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治理合力,并从政策、法规、监管、服务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其二,做好督导落实,注重宣传引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将校外体育培训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地方应依据上位法和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当地行业发展实际、治理监管重点难点等制定本地区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层层明确并切实落实治理工作的责任。其三,重视能力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6]。要加强行业监督治理团队建设,充实优化工作队伍,保障每项工作专人专责,责任到人,加强管理执法团队的培训和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确保治理有序、执法有力、监管有效;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实现行业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并将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一管理,提升监管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健全完善校外体育培训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设定检查标准,定时定期评估核查,公示评估结果信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对机构经营整改和服务质量提升提出切实意见。

3 结语

“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我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赋予了补充学校体育、服务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也使其步入了“规范与发展并行”的关键治理阶段。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有效治理,不仅是维护青少年体育权益、规避市场风险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合规标准的统一、服务保障的强化及协同机制的完善,我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将逐步摆脱发展乱象,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奇男 , 董芹芹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契机、困境与对策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10):87-94.

[2] 王凯圆, 宋昱.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模式转型思考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3,(12):89-95+103.

[3] 温悦 , 罗亮 , 孙晋海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路径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42(05):22-32.

[4] 李颖川 .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92-196.

[5] 于雅馨 . 治理概念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J]. 商业文化 , 2022, (05):28-30.

[6] 丁文峰 .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涵、意义和路径 [EB/OL].(2021-03-05).http://www.hnzy.gov.cn/content/2021/03/05/11479363.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YJA890029

作者简介:唐立慧(1978—),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