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张旭晴
望都县唐会幼儿园 0730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幼儿教育备受瞩目,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思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促使幼儿具备自主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1]。幼儿园引进混龄教育模式,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起来,划分混龄班,鼓励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玩耍、合作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年长幼儿带领年幼幼儿,年幼幼儿主动询问与配合,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水平,也可以启发幼儿的合作意识、配合意识与集体意识,这对于幼儿今后成长而言至关重要。
一、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混龄教育,就是指将幼儿园内 3-6 岁的幼儿组织到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共同生活与成长的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同龄教育模式,混龄教育可以更大程度激活幼儿主动性,为幼儿提供更多人际交往、社会性活动的参与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语言交流交际能力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人的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社会性,是人类发展、社会交际交往过程中的必要要素,也是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遵守行为规范、控制并且适当做出社会性行为的心理要素之一。在幼儿园中实施混龄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小开始就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交往,体验与不同年龄、认知与性格的人进行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规则、道德思想的影响。可见,对于幼儿来说,混龄教育是其尽早接触社会性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关键,对于幼儿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使用规范语言进行交流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社会性发展。
比如,在混龄班的绘本《借尾巴》阅读课中,教师整合绘本内的文字内容、图画内容,并且融入自然百科书的“壁虎动物百科”等相关内容。整合内容之后,教师组织班级中不同年龄幼儿共同阅读、探索绘本。首先,教师面向年龄大的幼儿提问:“请哥哥姐姐们尝试着看这段拼音文字,说了什么呢?给你搭伴儿的弟弟妹妹讲一讲吧。”于是,年龄大的幼儿根据自己对绘本的理解给年龄小的幼儿讲故事。然后,教师面向年龄小的幼儿说:“弟弟妹妹们,你们听懂了吗?哪里没有理解呢?请大家看这组图示,结合图示向你的哥哥姐姐们提问吧!”一名年龄小的幼儿提问:“为什么壁虎的尾巴掉了但是没有死呢?他会疼吗?”这时年龄大的幼儿结合教师提供的内容简单思考了一下,说:“应该会疼,但是只要小壁虎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养养伤就可以慢慢长出一个新尾巴。断尾求生,是壁虎的独特的能力!”年龄小的幼儿继续问:“那大花猫、啄木鸟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尾巴借给他呢?”年龄大的幼儿说:“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尾巴,他们的尾巴是身体的一部分,丢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年龄小的幼儿问:“那姐姐你会借给我你的一部分吗?”年龄大的幼儿说:“我不会,但是我会告诉你,你也要保护好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爱护身体,同时也不要去像大青蛇一样伤害其他的小朋友!”在教师指导之下,混龄幼儿们共同阅读绘本,思考绘本中发生的事情,并且互相交流、深入讨论。在多样的内容整合支持之下,不同年龄段幼儿都可以对绘本故事形成整体认知,并且在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在农村幼儿园中实施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结语:
1. 把握混龄班级实情,制定针对性目标
混龄教育与同龄教育大不相同,很多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参与某项活动、共同完成某个任务,此时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认知差异、行为能力差异与配合能力差异,尽可能根据本班级混龄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具体、分层化的目标 [2]。借助针对性分层目标组织开展混龄教育,指导各小组内不同年龄幼儿从不同角度参与合作,可以更高效地引导幼儿参与其中,奠定坚实的混龄教育基础。
比如,3月份幼儿园混龄(1)班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共同制作小太阳,照耀你我他”的手工制作。本节课,教师先对本班级幼儿进行了解,发现各组幼儿遍布 3-6 岁各个年龄段,但是普遍年龄小的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想象力丰富,而年龄大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想象力没有那么大胆。于是,教师设计针对性的分层目标,要求各组合作中,目标为:年龄小的幼儿大胆想象,与同伴合作设计小太阳剪贴画作品的基本形态与色彩搭配;年龄大的幼儿要安全操作,一边按照设计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材质,合作拼接形成作品,一边给弟弟妹妹们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每组内的不同年龄幼儿都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都有自己的发挥方向。在目标的指引与教师的帮助之下,各组混龄幼儿认识不同的手工材料与工具,学习手工操作的方法,大胆想象与创造,在感受艺术创造趣味的同时学会了互相配合、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了社会性发展。
2. 整合混龄教育内容,满足多龄幼儿发展需求
幼儿园教育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五大部分,教师组织开展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就要多角度整合混龄教育内容,将分层教学与集体教学巧妙结合,切实满足幼儿的多层次、多元化成长需求 [3]。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整合支持不同年龄幼儿参与其中的内容,比如,面向年龄大的幼儿提供更多文字描述的图画,面对年龄小的幼儿提供难度较低的图示指导等等,便于幼儿对课程内容形成基本认知,促使幼儿可以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讨论,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是幼儿初步参与社会性交际交往生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启发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交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形成一定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探索中,提出了制定目标、创设情境、整合混龄教育内容、开展家园合作等多项举措,最终形成了常态化的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于此,建议幼儿园今后继续尝试探索混龄教育实施方法,尽可能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语言方式、行为习惯,循序渐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幼儿今后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永州市第一幼儿园:“少子化”背景下幼儿园混龄教育模式[J].湖南教育 (A 版 ),2025,(04):40-41.
[2] 邱艳春 . 提高乡村小规模幼儿园混龄教育质量实践经验 [J].学前教育论坛 ,2024,(02):37-42.
[3] 冯春国 . 用混龄教育提振农村微型园的精气神 [J]. 山东教育 ,2023,(30):16-17.
课题信息
注:本文系望都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探索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课题编号 :24Q5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旭晴,女,汉,1979 年 10 月。籍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学历:专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