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策略

作者

付村

佳木斯职业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导言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培养兼具扎实专业技能与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核心使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需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活跃、重实践且职业导向强,对辅导员能力要求更高。当前部分院校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重视不足,导致其专业能力欠缺、工作方法单一,制约思政教育效能。因此,深入研究二者内在联系、破解队伍建设难题、探索优化路径,对推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联​

一、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前提基

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教育质量与效果。职业院校学生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贴近职业场景、具实操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求迫切。专业化辅导员能精准把握职业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实习就业中的思想困惑,运用专业教育方法与沟通技巧开展引导,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反之,若辅导员缺乏专业素养,仅依赖传统灌输式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思政教育效能便无法有效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导向与成果体现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效能。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成效。当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时,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也证明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也会倒逼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推动队伍专业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当前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职业认同感不足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将辅导员视为 “万能管理员”,其工作内容涵盖学生日常管理、宿舍检查、奖助贷评审等繁琐事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等核心职责被边缘化。这种定位导致辅导员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化能力提升上,同时也使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职业认同感不足。许多辅导员将这份工作视为 “过渡性岗位”,缺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规划,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建设的连续性。

(二)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专业能力提升受限

当前职业院校针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多以通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主,缺乏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辅导员工作实际的内容,如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同时,培训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应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多数培训采用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等传统方式,缺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研讨等互动式、体验式培训,难以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也无法有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培训资源分配不均,基层职业院校辅导员参与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活力不足

部分职业院校对辅导员评价过度侧重学生出勤率、违纪率等量化指标,忽视思政教育长期性、隐性化特点,缺乏科学方式评价其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成效,导致辅导员陷入 “重管理、轻教育” 误区,阻碍专业化能力提升。

在晋升上,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模糊,院校普遍 “重教学科研、轻辅导员工作”,使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处于劣势,缺乏明确通道。薪酬方面,辅导员任务繁重但待遇无优势,甚至低于部分专业教师,难以体现价值。此外,精神激励不足,优秀辅导员表彰宣传欠缺,难以激发工作热情与创新动力。

策略​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

(一)明确专业定位,强化职业认同

职业院校需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明确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者、学生成长指导者、职业发展引路人” 的核心定位。合理划分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职业指导等核心职责分离,通过配备专职行政人员、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等减轻事务性负担,让辅导员聚焦核心工作。同时,通过职业信念教育、优秀事迹宣讲等增强辅导员职业自豪感与责任感;建立清晰职业发展通道,如设 “思想政治教育系列” 职称序列,明确职评晋升标准,稳定队伍并激发其长期从业的内生动力。

(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为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职业院校需依据其入职年限与能力需求,构建 “新入职 — 骨干 — 资深” 分层培训体系:新入职者侧重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学生管理基础等岗前培训;骨干辅导员重点培养思政教育创新、职业指导及危机处理能力;资深辅导员则聚焦理论研究与团队指导能力。同时,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校企合作思政模式等特色内容,增强针对性。

培训方式上,打破单一模式,采用 “线上 + 线下”“理论 + 实践”“校内 + 校外” 结合模式:线上依托平台提供常态化课程,线下开展案例研讨等互动培训,校内搭建交流平台并推行 “以老带新”,校外组织赴优秀院校及企业学习。

此外,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制定 3 - 5 年长期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与考核标准,并为辅导员在职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提供经费与时间支持。

(三)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构建 “三结合” 辅导员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结合,既关注学生管理、活动组织等量化指标,更重视思政教育成效、学生思想转变等定性内容;过程与结果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估结合,综合学生、同事、院系领导意见确保客观全面,采用年度与日常考核结合方式明确提升方向。激励上,物质层面提高薪酬、设专项奖励;精神层面加强宣传、树立典型;发展层面畅通职评晋升通道,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助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四、结论​

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效能的关键,二者相互依存、促进。当前,该建设面临专业定位模糊、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院校需明确辅导员专业定位、强化职业认同,完善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健全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唯有持续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方能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勇 , 郭静 , 尹一萍 .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19,(03):187-188.

[2] 李卓颖 , 柳国琦 . 新时代职业技术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探索 [J]. 才智 ,2025,(26):48-51.

[3] 刘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中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