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作者

阿如罕

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中心幼儿园029100

引言

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方式,丰富了内容,在互动体验中让孩子们学习,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主要从增强幼儿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幼儿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1 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重幼儿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在学前教育当中,这个理论提倡学习要在具体情境里开展,幼儿凭借同环境的互动,同伴的合作去创建起对世界的认识,信息技术给这种创建过程赋予了诸多载体,像互动游戏,虚拟情境等等,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幼儿可察觉的具体形象,把“动物的生长”变成可点触观看的动画,促使幼儿在操作之中自动找到规律,这种学习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幼儿在好奇心推动下的探寻和发觉,信息技术成了联系幼儿已有经验同新认识的纽带,使得建构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味性,更具有自主性。

1.2 技术增强学习理论

技术增强学习理论着重于技术如何改善学习体验和效果,觉得恰当的技术工具可延长幼儿的感知和操作范围,针对以具象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信息技术可以把很难直接看见的东西变得可以看见,像用模拟软件来显示种子发芽的过程,或者通过触摸屏幕去体会不同材质的触感,这种增强并不仅仅在感官上,而且能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借助在线资源,幼儿可以“踏入”极地,深海等遥远之处,弥补现实中体验的缺失,技术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它是可以重新塑造学习方式的东西,让幼儿处在更多,更互动的情景里,收获更深的学习体会。

1.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看重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给幼儿带来的影响,觉得学习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给学前教育里的社会互动带来新可能,它冲破了班级,园所的界限,使得幼儿可以和不同背景的同伴展开虚拟交流,通过视频连线和异地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换玩具,而且把家庭,社区的文化元素带进课堂,用数字故事表现本地的传统习俗,让幼儿在多种文化互动中认识差别,学会包容,这种互动不再受时空约束,信息技术成了传递文化,促成合作的纽带,令幼儿在社会化进程中收获更广的视野。

2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1 技术设施与环境

当下学前教育领域的技术设施配备并不均衡,城市与乡村、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差距较大,有的优质园所已有互动白板、平板电脑、AR 设备等,能开展多种数字活动,而有些基础薄弱园所或许只有几台电脑,甚至没有稳定网络,技术环境搭建也常常“重硬件轻软件”,买了先进设备却没找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数字资源,设备利用率低,无法真正服务教学,这种不均衡与形式化使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2.2 教学模式与内容

教学模式上,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是更多停留在辅助演示的层面,老师用 PPT 展示图片,播放动画,幼儿参与多是被动观看,有些园所会尝试开展互动游戏,但内容设计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或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缺少游戏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化也有缺失,只是把纸质教材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顾及“幼儿视角”,识字软件依然是机械认读,没有结合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等形式,很难引发持续的学习热情。

2.3 教师培训与学生评价

教师培训大多集中在技术操作方面,比如“怎样使用互动白板”“怎样播放动画”,对“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最合适”“怎样设计数字活动推动幼儿思维发展”这类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不够,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抱有抗拒或者盲从的心态,不是担心伤害到幼儿视力就不敢用,就是盲目追求“高科技”,完全不顾传统活动的价值。学生评价依然以观察记录、成长档案为主,缺少针对幼儿在数字活动中表现的评价,像幼儿的操作水平、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很难通过评价来引导信息技术的正确应用。

3 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3.1 增强学习兴趣与动机

信息技术能用多种感官刺激来点燃幼儿的学习热情,把儿歌,故事之类的内容变成动画形式,画面随着声音同步改变,唱到“小兔子乖乖”时,屏幕上的兔子就会做开门或者关门的动作,吸引幼儿跟着念,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像“帮小动物找家”,幼儿点不同动物,就能听见叫声并且看见它们的栖息地,在玩耍时不知不觉认识动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把这些学习目的放在有趣的场景里,让幼儿在“玩”的时候自动加入进来,减轻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让兴趣由“一时好奇”变成“持续探究”。

3.2 提高学习效果与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方便幼儿理解和记忆,比如认识“影子”,通过模拟软件调节光源角度,幼儿就能直接看到影子的长短、方向变化,比老师讲更容易懂;学“数字”时,用手摸着屏幕拖动数字卡片配对、排序,在操作中能加强幼儿对数量的感觉,像“季节变化”这类很难感受的内容,也可以用时间轴动画快速显示一年里树木、动物的变化,幼儿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完整印象,这些可视化和互动方式,能让幼儿认知负担小一点,学习效果好一点。

3.3 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培育幼儿的信息素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设备操作,开关平板电脑,点触图标,养成正确使用设备的习惯;在数字资源里识别有益信息,比如辨别动画片里的真动物和卡通形象,开始形成信息筛选的意识,规划小规模的探究任务,像“在图片里找出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促使幼儿去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见,这样的过程会悄悄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信息素养的培育不是刻意的技能练习,而是渗透到日常活动中,让幼儿在和科技的良性互动里,养成良好的使用态度和初步的思考能力。

3.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

信息技术能搭建家园共育的快捷桥梁,幼儿园可在公众号、小程序发布幼儿在园的数字活动片段,操作互动游戏的视频,让家长知晓幼儿的学习方法;推送适合家庭开展的数字活动建议,比如“和孩子一起用手机拍春天的花,说说花的颜色”,家长也可利用技术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比如拍下孩子模仿幼儿园动画做的手工,形成双向交流,这种衔接不是让家庭无限度增加数字活动,而是借助技术传递教育观念,让家园在“何时用、怎样用”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园所与家庭之间的一根温暖纽带。

结语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运用的途径多种多样并且收效显著,信息技术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正在改变着幼儿学前教育的面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丽萍 , 田彩云 , 杨柳 .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J]. 林区教学 ,2025,(06):121- 124.

[2] 朱丽 .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路径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09):116-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