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吉瑾

苏州市相城第三实验中学 215100

一、引言

数学文化涵盖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历程、思想方法的演变以及数学家的探索精神,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大多聚焦于公式推导与解题技巧,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工具性层面,无法感受其背后的思维魅力与人文底蕴。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完整认知,培养其理性思维与文化自信,对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明确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直接服务于“为何要融合数学文化”的核心问题。数学文化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多重支撑:从认知角度,它可以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而非机械性的记忆;从思维角度,它蕴含着的多元思想方法(如公理化、数形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从情感角度,数学家的探索故事与数学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文化认同。这种融合打破了数学“枯燥抽象”的刻板印象,使得课堂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数学文化元素

教材作为数学文化融合的基础载体,需要系统梳理知识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建立“知识—文化”关联。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从数学史、思想方法、现实应用三个维度挖掘文化元素:数学史方面,关注概念的起源(如负数的发展)、定理的发现(如勾股定理的多元证明);思想方法方面,提炼知识蕴含的思维模式(如方程中的建模思想);现实应用方面,联系数学在科技、艺术中的应用(如黄金分割与建筑设计)。通过将这些元素与知识点绑定,使文化渗透自然融入知识传授过程。

在“无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数学史角度切入:先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再讲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 不能表示为分数的历史争议,以及希帕索斯因坚持真理被驱逐的故事。通过时间线梳理“从整数到分数,再到无理数”的数系扩展过程,可使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重要突破,是对“万物皆数(有理数)”观念的颠覆,而非简单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定义。课堂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还原学派争论场景,在思辨中感受“严谨推理”的数学精神,同时深化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文化浸润活动

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让数学文化“可感知、可参与”,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探究等方式激活文化元素。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史探究课”,围绕特定的主题(如圆周率的计算历程)展开跨时空对话;开展“文化对比活动”,比较不同文明的数学智慧(如中国筹算与阿拉伯代数);组织“数学文化展”,展示学生收集的数学家故事、数学应用案例。这些活动需要紧扣教学目标,避免形式化,使学生在互动中体会文化与知识的关联。

以“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函数概念的演变之旅”的活动:

第一环节呈现 17 世纪莱布尼茨用“函数”表示几何曲线的最初定义,让学生理解其“几何背景”;第二环节介绍欧拉将函数拓展为“变量关系”的过程,对比古今定义的差异;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用现代的函数概念描述关系。学生在制作“函数发展手抄报”的过程中,既可以梳理知识脉络,也可以体会数学概念“逐步严谨化”的发展规律,同时理解函数作为“描述变化关系工具”的本质。课堂还可以加入“科学家对话”的环节,学生模拟欧拉与现代数学家讨论“函数定义的必要性”,在互动中深化认知。

(三)优化评价方式,关注文化素养发展

评价需要突破“知识掌握”的单一维度,把数学文化素养纳入到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文化。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评价载体:“文化日志”记录学生对数学史的感悟、“探究报告”呈现其对数学应用的调研(如统计与疫情防控)、“课堂表现”关注其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标准侧重于“理解与应用”而非“记忆复述”,比如在“勾股定理”单元,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文明的证明方法,阐述其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而非单纯的背诵公式。

在“统计”单元评价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统计文化”的任务:学生需查找统计思想的发展史料(如约翰·格朗特对伦敦死亡率的分析),再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如学校食堂菜品满意度调查),用统计方法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并撰写分析报告。评价重点包括:对统计发展史的理解程度、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对统计“决策支持”作用的阐释。这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跳出解题,从文化视角认识统计的价值,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数学文化教育,其本质是回归数学教育的育人初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思维魅力与文化底蕴。立足教材挖掘文化元素,确保融合的基础性;创新活动设计,增强了融合的实效性;优化评价方式,保障了融合的持续性。三者形成的完整路径,使得数学文化真正成为了知识传授的“润滑剂”、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情感培养的“营养剂”。在实践中需经注意平衡文化与知识的比重,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避免过度的学术化;同时要重视本土数学文化(如《九章算术》、《算学启蒙》)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未来,随着融合实践的深入,数学课堂将会更具深度与温度,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慧 . 初中数学课堂融合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5,(20):13-15.

[2] 邵旭馗 , 崔建斌 , 王素萍 .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J]. 科技风 ,2025,(1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