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科中国画专业写生课程与创作实践的衔接研究

作者

冯佳琪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国画 2101 班 710018

中国画教育中长期存在写生与创作割裂问题,课程设置导致技法训练与创作脱节,西方素描定点观察与中国散点透视认知冲突加剧学生作品程式化,亟需构建以创促写的教学闭环。

一、写生课程与创作实践的脱节现状与核心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割裂性

当前本科中国画教学中写生与创作课程的分离现象显著。写生课程集中于中低年级以技法训练为主,如树木、山石的局部刻画,学生虽掌握基础造型能力却缺乏从观察到提炼的完整训练链条。创作课程则被压缩至毕业阶段导致学生难以将写生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个性化创作 [1]。跨学科整合不足进一步加剧矛盾,写生课程局限于技法模仿缺乏与构图学、艺术史等理论课程的关联,学生面对自然场景时常机械套用西方焦点透视,忽视中国画“游观”、“心象”的观察逻辑,作品呈现程式化倾向。

(二)观察方式的中西冲突

中国画写生强调“心眼手”的协同,主张通过“散点透视”捕捉自然的内在生命力而西方素描教育体系注重定点观察与结构再现。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学生写生时难以摆脱线性透视束缚,例如山水写生中学生常将山体分解为几何块面,画面僵硬呆板,丧失“气韵流动”的意境。有学生在表现古松时多拘泥于枝叶形态的精确描摹忽视通过笔墨干湿浓淡传达“以形写神”的意蕴,根源在于教学中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的实践不足。

(三)创作意识的薄弱性

写生与创作的割裂直接削弱学生的素材转化能力 [2]。现有课程中写生成果多被简化为技法练习的副产品,学生缺乏将观察体验升华为艺术意象的训练,创作时依赖临摹范本,如工笔人物创作常套用《百花图谱》的固定范式丧失个性表达。主题性创作的实践空白亦暴露课程设计的局限,写生多聚焦单一物象,如花卉、人物缺乏“场景组合”4“人文叙事”的综合性训练,学生面对复杂创作任务时难以统筹画面结构与主题表达。

二、写生课程优化的实践路径:从技法训练到创作思维转化

(一)课程结构的整合设计

构建“写生—意象提炼—创作”的三阶衔接模型是解决课程割裂的关键。低年级以技法写生为主,通过局部特写与场景速写夯实造型基础;中年级引入“记忆写生”与“文字写生”,要求学生脱离实景重构场景推动观察向思维转化;高年级结合主题创作任务,如“城市山水”系列将写生素材与城市文化符号融合强化成果转化。跨学科课程嵌入需以中国画本体语言为核心,增设“中国画构图学”课程,通过《千里江山图》的散点透视分析揭示“可游可居”空间观的构建逻辑,引导学生理解形式语言与文化内涵的关联。

(二)观察方式的本土化训练

“动态观察法”的实践需打破定点视角的局限[3]。以“行旅式写生”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沿山径移动捕捉山势起伏与水流趋势的动态关系,要求学生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记录对自然形态的感知,强化对“气韵生动”的理解。意象记录与符号提炼可通过速写与水墨小品实现,例如在竹林写生中学生先以速写捕捉疏密穿插关系、再闭目回忆重构竹影虚实节奏形成个性化视觉语言。黄宾虹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正体现了观察与表达的统一性。

(三)创作意识的早期介入

写生任务的主题化设计需融入社会调研与文化解读。例如“乡村生态”主题写生中学生需走访村落,记录传统建筑结构、农耕工具演变并访谈村民获取口述史资料,将建筑细节与自然环境关联如通过屋檐角度分析地域气候特征。创作草图的同步生成是衔接写生与创作的重要环节,学生需在写生现场完成构图草图与文字笔记,标注关键物象的位置与笔墨处理意向如“晨雾中飞檐若隐若现,宜用淡墨湿笔渲染”培养将直觉体验转化为理性构思的能力。

三、创作实践能力的强化:写生成果的转化与突破

(一)素材的深度加工与再创造

“一景多构”训练需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以江南水乡写生为例,学生可尝试竖幅全景式构图突出纵深感或采用横幅分段式构图分割画面为近景石阶、中景拱桥、远景帆影三个视觉单元,通过墨色浓淡对比强化空间层次。传统程式的现代转译需注重情感表达的当代性,例如工笔人物创作中将传统十八描技法应用于现代人物动态,用“钉头鼠尾描”表现舞者衣纹的飘逸感,结合背景虚实对比暗示时空背景突破程式化束缚。

(二)形式语言的个性化探索

笔墨实验需与情感表达深度结合。山水创作中泼墨法的偶然性肌理可表现云雾流动感、积墨法的层层叠加则传达山峦历史厚重感。例如表现黄土高原时先用泼墨铺陈整体色调、再以干笔皴擦刻画沟壑肌理、最后以花青罩染营造苍茫意境。跨媒介融合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新活力,将写生素材扫描后叠加 PS 特效可增强超现实感,如“雪夜古寺”创作中通过噪点滤镜模拟积雪质感或调整色调突出月光冷意,拓展表现维度。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创作导向型”评价体系需建立多维考核标准,除技法完成度外重点评估素材提炼的敏锐性、形式语言的整合性及主题表达的深度。例如评审“古镇记忆”系列作品时需考量学生是否通过残破砖墙、斑驳门环等细节传递岁月沧桑感。师生共创工作坊能实现经验的有效传递,教师以“酉阳桃花源”等具体项目为案例,示范从实地考察、素材整理到方案设计的全流程,引导学生参与创作方案设计,深化对“师法自然”的理解。

四、结论

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衔接需从课程重构、观察方式革新及教学评价创新三方面突破。通过“三阶模型”实现技法训练与创作思维的渐进式融合,以动态观察法打破中西认知壁垒,强化主题化训练推动素材深度转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在写生转化中的应用,深化社会调研与田野考察对创作内涵的赋能,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燕琦 .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当代写生的启示 [J]. 收藏与投资 ,2024,15(9):60-62.

2. 程楠 . 感性的秩序化表达——中国画线描人物写生技法原理[J]. 收藏与投资 ,2022,13(12):172-176.

3. 邹孟染 , 陈桃梅 . 国画写生教学问题再思考 [J]. 书画世界 ,2021(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