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场需求导向下外语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与培养策略

作者

章佳娜 李杰

嘉兴大学 浙江嘉兴 314200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外语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资源及产业的不断调整,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广泛化、专门化的趋势。本文借用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韦里克(Weihrich)提出的态势分析法(SWOT),从市场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来探究外语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修养,并针对当今外语教学实际,寻找有效的培养手段,以期达到完善外语教育体系的目的。

二、市场需求导向下外语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是指人们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市场需求导向下,外语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过硬的外语能力:作为外语类应用人才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既要具备外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又要拥有能够明白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的能力,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可以在多种场合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并能准确表达己方的想法。具备一定的语言准确度和专业知识度,能规避因语言障碍引发经济损失。

外语相关知识:涵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行业知识(产品知识、进出口贸易常识、跨境电商操作流程)、国际法律法规(国际商务买卖合同准则)等内容。

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书本上固定的语言习题不同,实际工作中的语言应用总是千变万化。要求外语应用型人才精通语言服务场景转换,注重实际工作情景下灵活应用语言解决问题,熟悉行业工具(翻译软件、跨境平台)。

持久的创新能力:面对技术革新(如AI 翻译)与市场演变,提供突破性的服务类型。如“外语 + 数字营销”、“外语 + 跨境电商服务”等等,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优秀的素质:除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外,同时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使外语人材从被动适应环境升级为主动应对环境。

三、态势分析法的四个方面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 人才总量大,增长迅速。2023 年中国技能劳动者超过 2 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 6000 万,占 30% 。截止到2025 年,我国外语型应用型人才总量体现出显著快速增长特点,每年增长速度约在 8.5%-9.2% ,大大超过总体人才平均成长速度(平均约 7% )。对比国外,截止到 2025 年,北美外语应用型人才并没有出现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年增长速度大约在 2.1%-2.8% ,远低于中国,也低于整个区域的人才队伍增长速度(约 4.0% )。

2. 政策扶持力度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2021 年 7 月,教育部下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技能中国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国家落实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到2023 年累计新增产教融合型企业1500 家左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政策支持。

3. 本土市场适应性强,产业适配度高。中国应用型人才比较了解中国市场政策法规以及文化背景。与中国市场客户、合作者进行交流协作的时候更能体会到中国客户的需要,在需要本土市场的资源和本土市场的行业例如房地产、生活服务行业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外语应用型人才在应用跨境电商物流、教育行业、服务行业等多个行业中都可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跨境电商方面,我国销售市场的范围已经涉及到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25 年达到交易数目2.5 万亿元[1]。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 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创业水平不足。通过调查全国994 所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教育发现,仍然有 68% 的课程以学习文学翻译、精读为主,跨境电商数据分析、国际营销、供应链管理这些重要技能类课程占比不足 30% 。教育方式方法比较传统,重“考试教育”轻视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不能很好适应新教育方针及市场需求变化。

2. 校企合作程度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从 2023 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可知中国仅有 35% 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进一步激化“就业难、用工荒”,引发了“人多和人少”现象[2]。反观德国,德国工商总会调查发现德国企业支付了 70% 的双元制教学成本,参与率超过 90% 校企合作程度低大大降低了中国职业教育质量。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落后、企业缺乏意愿等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符合市场实际需要,学生知识体系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情况。

3. 国际视野狭隘,社会认可度不高。国际视野狭隘制约创新性思维,许多中国外语人在参与国际事务讨论时,在国际规则、国际时事动态方面的把握不够准确,很难从微观或宏观角度做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影响下,如同俄乌战争使中俄贸易从单一的能源导向走向多元化一样,对外语新应用背景的需求亦变得复杂。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 外资聚集中国、数量稳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 亿人,市场规模巨大、档次丰富,给外资企业提供充足的市场机会。2025 年 1-5 月,全国新增外商投资企业 24018 家,同比增长 10.4%[3] ,表明外国投资者对在华投资有着坚定的信心。中国长期以来政治环境稳健、社会稳定,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维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政策保持一贯连贯、稳定,给外资企业营造一个稳固可靠的政策环境。

2. 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国家战略的推进,一直把人才作为战略支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布局,到京津冀以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规划的深入推进,再到全方位实施人才工作总体构想,多维度多领域的用人需求使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紧紧的绑在一起。而现阶段国家战略下的人才需求是“全球化、专业化、混合型”的体现。2025 年 6 月 1 日颁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培养促进条例》就是国家战略下的地方性实践的具体代表之一,其内在逻辑都和国家战略相吻合紧密呼应。

(四)外部威胁(Threats)

1.同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调查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约1222万人,同比增加 43 万人,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偏大。就外语而言,一方面因为国内普通院校外语专业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而市场需求增速相对缓慢,形成供大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因其具备专业知识背景,限缩了外语类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生存空间。外语人材传统岗位核心领域的翻译、外贸等工作,竞争已经变得“白热化”。

2. 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性问题。以语言类的日语工作为例,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通过整理网络求职信息可知:最多的是深圳有 3971 条职位招聘信息,占 44% ;其次是广州,3354 条职位,占 37% ;珠三角的肇庆,珠海,中山以及江门的日语职位较少,只有 103 条,仅占整个日语工作的职位总数的 1%[4], 。这使得日语人才只能扎堆在少数几个城市就业,大大增加了这些地方的就业压力,而其他区域由于日语岗位缺乏,使得希望回到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发展的日语毕业生就业选择空间十分有限。

3. 产业知识结构单一易遭 AI 震荡。英国作家协会 2024 年4 月份的调查,三分之一以上的翻译因为 AI 失去了工作岗位,四成的翻译者表示自己的薪水因为AI 减少[5]。国内网络文学圈,纯粹的人工翻译已不多见,后编辑越来越多。基础性的笔译、口译这些可替代性强的岗位,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简单的翻译任务都可以由机器代替完成,严重冲击外语类人材的就业市场。

四、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培养策略”是指面向某一领域或者是某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来的具体的教育计划及培养措施,以教育学习和实际操作来造就具备行业素质和真功夫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及 SWOT,针对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充分利用优势抓住机会(SO 策略)

1. 紧抓时政国事,解读政策中的人才需求缺口。例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2023 年沿线国贸易值占比 32.9% ,推测大需求方向是小语种商务洽谈、跨境律师服务等。2023《自贸试验区建设》,21 个自贸区占全国进出口额 17.3% ,推断需求方向是跨境电商运营、外贸跟单业务员等。

2. 挖掘国内市场势能,在“文化解码 - 产业升级”价值中获益。从内容出口到品牌出海,将中国本土商品的“文化卖点”,转化为海外市场可以接受的“价值语言”。起点读书(Webnovel)外语人才团队将2 万多部中国网文翻译为英文、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成为2023 年时拥有海外用户1.5 亿+ 社区[6]。做好国内产业带与海外市场“需求撮合者”:代表如“外语达人 + 产业带”模式创业者——广东潮州一英语本科毕业生洞察到东南亚市场上“中国潮州瓷具”被疯抢,潮汕供应商们却不懂跨境电商的商机,在 2024 年促成当地12 家工厂实现出口额超亿,自己坐收佣金和供应链服务收入200 多万。

(二)活用优势克服缺点(ST 策略)

1.以内需为基础,国内外共同发力打破区域和结构性障碍。如克服单一行业知识局限,选择 1~2 个国家优势产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为本土企业的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交流培训服务,利用国内产业集群链优势,为众多中小外贸公司提供“外语 + 海外调查”的服务,利用本土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降低在当地的海外风险,发展远程跨境服务等。

2.“动态学习 + 生态链接”破局 AI 困境。关注产业趋势、对接行业需求,及时学习诸如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AI 无法替代人类的功能。如国际商务活动中正确理解对方的商务礼仪细节、准确把握对方诉求,从而给出更人性化的表达,弥补机器直译的文化缺失。又如复杂场景下的非标处理能力 -- 在海外处理突发劳资纠纷时,根据中国的“求大同,存小异”理念,给出灵活的解决方式等,破解AI 困境。

(三)弥补自身劣势努力抓住机会(WO 策略)

1. 外语类人材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技能更新清单的制定要根据“市场需求+ 技术迭代周期”原则,避免“一蹴而就学习无用技能”或“来不及赶上技术迭代”。可以把技能清单分解为“外语核心技能 + 通用行业技能 + 技术相关工具技能 + 素质软技能”。每部分再细分成“初阶- 中阶- 高阶”三个级别。外语人才的“精准诊断劣势”与“定期更新技能矩阵”,本质是“以市场为镜、以技术为尺、以实战为秤” 的动态调整过程。

2. 外语类人才应该综合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正确定位学习方向。搭建结构话术语库,可借助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如 Notion、 Obsidian)搭建细致化术语库。通过加入论坛、请教专家,获得隐藏知识,扩大术语库范围,时时更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通过上述步骤可以把行业知识从碎片化,表面化转化为深度耕耘。

(四)弥补自身劣势去规避风险(WT 策略)

1. 准确识别风险是规避风险的前提。三维风险识别框架分别聚焦于市场需求风险、技术替代性和自我胜任三个层面。风险的本质是自己现状和外界大环境不匹配,因此需要通过实时捕捉外界信息来时刻注意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并以市场、技术、行业三者为中心支点,了解行业人才缺损方向和被淘汰的工种。可以通过阅读行业报告,注意“行业人才需求缺口” 、“被取代和淘汰岗位种类”从而来判断自己所处岗位或赛道是不是 “收缩赛道”。

2. 外语应用型人才规避风险填补短板问题可以理解成将短板转化成差异化优势问题。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风险规避就是塑造不可模仿的整体价值网,以“语言能力数据化、行业知识场景化、技术联动平台化”形成竞争壁垒,用“政企学研网、人机共生系统、社会价值环流”放大价值。

五、结论

本文结合市场需求趋势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整理外语应用型人才发展状况,定位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能力要素:扎实的外语技能,外语相关知识、实践能力、具备创新与批判思维以及职业素养,然后对症下药探讨对应的培养方案思路。并由此得出结论,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地理局限性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应发挥本土优势、依托国家战略和产业需要,搭建起属于 “外语 + 相关知识” 的新综合能力。下一步,语言教育应该通过更加深入密切的校企合作来强化通识和技能教育上的跨学科知识整合、实战训练,努力从 “语言的工具” 转变为真正的 “复合国际人才”。论文提供了外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行动框架,然而不足在于所涉及的案例行业不够广泛,后续的研究计划应当拓宽研究范围,以此检验培养方案的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 . “十四五” 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R/OL].2021[2025-8-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7/5645853/files/90b38fda32dd4e27aa6080b0bf35266d.pdf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3. 商务部 . 2025 年 1-5 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据 [EB/OL]. (2025-06-21)[2025-8-3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6/content_7028939.htm4. 猎聘 . 广东日语方向招聘网 _2025 年广东日语方向招聘信息 [EB/OL]. (2025-08-31)[2025-8-31].https://m.liepin.com/city-guangdong/zpryfx/pn0/5. 英国作家协会 . 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影响调查报告 [R/OL].2024[2025-8-31].https://europeanwriterscouncil.eu/soa-survey-uk-ai-2024/6. 阅文集团 . 阅文集团年度报告(2023)2024[2025-8-31].[R/OL].https://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24/0424/2024042400462_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