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引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与反思

作者

蔡军

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191

一、引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之一,其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探索与革新。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动中求教育”,不仅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也为当代教育体系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在当前“立德树人”总目标下,陶行知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愈加凸显其价值和现实意义。

陶行知所强调的“生活即教育”,主张打破学校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的界限,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经验与成长。这一思想为现代“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根基。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意识到,学校不再是唯一的育人场所,家庭与社会同样肩负起教育功能。而陶行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系统提出这种“教育延伸至社会”的理念,这无疑为当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历史参照与方向引领。

此外,陶行知极力倡导教育民主,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提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观,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深刻揭示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人。回顾陶行知的“晓庄实验”,可以看到他始终致力于将教育与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停留于抽象理论和应试知识的灌输之中。

今天的教育改革强调“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育人功能,其核心与陶行知强调的“教学做合一”“劳工神圣”“知行统一”高度契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应从“知识中心”转向“发展中心”,家庭应从“助学型”转向“育人型”,社区应从“服务型”向“教育型”延伸,三者共同构建学生成长的完整生态系统。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正是在这一进程中被重新审视与实践。

更重要的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协同共育”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单打独斗”局限。他早在20 世纪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即教育过程不应囿于课堂和校园,而应延伸至每一个家庭和社区角落。他曾在《给乡下先生的信》中写道:“教育是大家的事,不只是教师一人的责任。”这与当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对社会教育的强调,为新时代构建多元参与、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提供了理论原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和民主教育色彩,更以其实用主义导向、社会实践品格,回应了今天教育领域的诸多挑战。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中,重新回望陶行知的教育探索,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智慧的有效继承与当代表达。本文正是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与反思,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其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二、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近年来,某市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协同、共育、共建”的理念,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主要措施包括:

建立协同机制:设立“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协调小组,由学校牵头,

社区与家长委员会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推动资源共享:依托社区图书馆、科普基地、非遗工坊等社会资源,开设“社会课堂”,结合学校课程内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社区环保项目、传统文化研学等。

强化家长参与:组织“家长学堂”,邀请专家解读陶行知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家长进课堂”“共读一本书”等活动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注重实践育人: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结合德育实践活动,如“小公民行动计划”“社区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成效与育人变化

实践两年来,协同育人在多个维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得到显著提升。例如,通过社区环保调研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调查方法,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家长更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从“关注成绩”向“关注成长”转变,逐步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教育更具开放性:学校主动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课程设计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有益补充。

社区参与意识增强:社区作为育人主体之一,主动承接教育服务功能,提升了居民对青少年成长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四、问题与反思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协同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学校与社区缺乏常态化合作机制,沟通协调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对接效率低。

角色边界模糊:家长在协同中易越位,干预学校教育管理;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教育资源支持。

教育目标差异化:家庭、学校、社会在价值观与育人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协同共育的效能。

评价机制缺失:目前尚缺乏科学、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成效评估体系,导致实践无法持续优化。

五、优化建议与结语

为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机制建设常态化:建立区域层面的育人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角色互补、事务协同,确保育人协同系统运转高效。

教育目标再聚焦:通过协同制定“三方共育目标书”,凝聚价值共识,统一育人方向,提升教育的一致性。

加强专业支持:引入教育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提升家庭教育与社会育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健全评价机制:构建过程性、发展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动态跟踪协同育人成效,及时调整策略。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我们构建“共育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引领。新时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当代表达。唯有各方真诚协作、持续反思、共同进步,方能实现“培养完全人格之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