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禽疫病防控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作者

卢卫华

沈丘县畜牧工作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家禽养殖业在保障肉类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家禽疫病的频繁发生,不仅会导致家禽大量死亡、养殖效益下降,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对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家禽疫病防控模式多依赖于事后治疗和单一环节的管控,存在防控被动、效果有限、成本较高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创新家禽疫病防控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提高疫病防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家禽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家禽疫病防控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防控理念与模式滞后

在当前的家禽疫病防控中,部分养殖主体仍秉持 “重治疗、轻预防”的理念,将防控重点放在疫病发生后的治疗上,而忽视了前期的预防工作,导致疫病防控陷入被动局面。传统的防控模式多为分散化管理,养殖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合作,防控信息不流通,难以形成防控合力。同时,防控工作多集中在养殖环节,对饲料生产、运输、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疫病防控重视不足,使得疫病存在跨环节传播的风险,影响整体防控效果。

(二)技术应用与支撑不足

技术是家禽疫病防控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在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支撑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疫病检测技术不够先进,部分地区仍依赖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速度慢、准确率低,难以实现疫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延误了最佳防控时机。另一方面,疫苗研发与应用存在滞后性,对于一些新型疫病,缺乏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而部分现有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提供全面的保护。此外,基层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对先进防控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产业链协同与监管不力

家禽养殖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和主体,各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疫病防控至关重要。但目前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信息共享不畅,上游饲料供应、下游屠宰加工等环节的疫病防控标准不统一,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在监管方面,部分地区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对养殖过程中的防疫措施落实、疫苗使用、病死禽处理等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二、家禽疫病防控模式的创新方向

(一)构建全链条防控模式

创新家禽疫病防控模式,应打破传统的分散化管理格局,构建覆盖养殖、饲料、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的防控模式。在养殖环节,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与管理,推行标准化养殖,提高家禽自身的抵抗力;在饲料生产环节,严格把控饲料质量,防止饲料携带病原体;在运输环节,规范运输车辆的消毒和运输过程的防疫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在屠宰加工环节,落实屠宰场的消毒制度和检疫检验流程,确保产品安全。通过全链条的防控,实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和协同防控,从源头上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二)推广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智能化防控技术在疫病防控中的应用,提升防控的精准性和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及时调整养殖环境,为家禽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疫病发生的历史数据、养殖数据等进行分析,预测疫病发生的风险,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智能化疫病检测设备,实现疫病的快速检测和诊断,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同时,建立疫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地区、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便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三)完善多元化协同防控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养殖主体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协同防控机制,形成防控合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的疫病防控政策和标准,加大监管力度,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企业作为养殖产业链的重要主体,应落实防疫主体责任,加强内部防控管理,积极参与行业协作;科研机构应加强疫病防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养殖主体应提高防疫意识,主动配合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通过多方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疫病防控水平。

三、家禽疫病防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

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是推动家禽疫病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大对疫病防控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创新、新型消毒剂研发等工作,提高疫病防控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既懂养殖技术又精通疫病防控的专业人才,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基层养殖人员和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健全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完善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是实现家禽疫病防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养殖主体购买疫苗、实施防疫措施等给予补贴,降低养殖主体的防疫成本;建立疫病防控保险制度,为养殖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减少疫病发生带来的损失;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主体的防疫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养殖和防疫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和保障,调动各方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确保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推动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发展

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家禽产品质量,还能减少疫病的发生,是实现疫病防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如种养结合模式,利用养殖废弃物进行农业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养殖环境;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的环境恶化和疫病传播;采用天然饲料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提高家禽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增强其对疫病的抵抗力,实现疫病防控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束语

家禽疫病防控模式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家禽疫病防控面临着防控理念滞后、技术支撑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力等挑战,需要通过构建全链条防控模式、推广智能化技术应用、完善多元化协同机制等方式进行模式创新。同时,加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绿色生态养殖,为疫病防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方协作的不断加强,家禽疫病防控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家禽养殖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钦君. 家禽疫病防控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 中国禽业导刊 , 2025, 42 (01): 36-38.

[2] 田璞玉. 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规制与激励[D]. 华南农业大学 , 2022.

[3] 曹旭. 家禽疫病防控观念中的几个误区[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 2022, 33 (12): 15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