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幼儿园快乐体操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作者

罗美

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中心幼儿园 553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明确要求“保证幼儿每天不少于 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当前,农村幼儿园因师资专业度不足、器材匮乏等问题,幼儿体育活动多以“自由奔跑”为主,缺乏系统性与趣味性。快乐体操以“安全、快乐、适度”为核心,通过游戏化动作练习与轻器械操作,契合幼儿“在玩中学”的天性,成为弥补农村幼儿体育课程短板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快乐体操实施模式,验证其对农村幼儿发展的实际成效,解决实践中的资源局限问题。

2. 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快乐体操与农村学前教育相关研究,奠

定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法:以A、B 两所农村幼儿园为实践对象,通过“计划-

实施- 反思- 调整”循环优化策略。- 案例分析法:结合教师观察记录、家长反馈,总结典型实践经验。

二、农村幼儿园快乐体操实践的优势与困境

(一)优势条件

1. 自然环境适配:农村幼儿园多拥有开阔的户外场地,可利用泥土、草地、树枝、秸秆等自然材料设计活动,降低器材成本,且农村幼儿日常接触自然,对跑跳爬等动作接受度更高。

2. 教师与家长潜力:农村幼儿园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对本土化课程开发积极性高;部分家长熟悉农事劳动,可参与器材制作与活动协助。

(二)现存困境

1. 师资专业性薄弱:两所幼儿园均无专业体操教师,在岗教师仅通过短期培训接触快乐体操,对动作规范、安全防护、课程设计的把控能力不足。

2. 场地器材受限:A 园户外为水泥地,缺乏缓冲设施;B 园虽有草地,但无专用体操垫、平衡木等器材,仅能开展无器械基础练习。

3. 家长认知偏差: 65% 的家长认为“体操易受伤”,更关注幼儿“学业能力”,对快乐体操参与意愿低,家园协同难度大 。

三、农村幼儿园快乐体操进校园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本土化师资培养体系

1. 分层培训破瓶颈:采用“请进来 + 走出去”模式,每季度邀请县域体育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到园开展1次集中培训,聚焦“地面体操”“轻器械体操”等易掌握内容;选拔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回园后通过“师徒结对”带教其他教师。

2. 资源整合补短板:组织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快乐体操教学视频;联合乡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园校共建”,定期指导活动设计与安全防护。

(二)开发低成本场地与器材方案

1. 场地改造显巧思:在水泥地铺设废旧床垫、稻草垫(帆布包裹防划伤),打造安全活动区;利用闲置角落用竹篱笆围出“平衡练习区”,用粉笔画直线、曲线替代专业平衡木。

2. 器材自制降成本:发动师生、家长共同制作器材,如用废旧布条编织“彩虹绳”(用于跳绳、集体牵拉),用装沙塑料瓶制作“小哑铃”(重

量 ⩽200g ),用玉米秸秆捆扎“体操棒”(长 50cm、直径 3cm),满足轻器械练习需求 。

(三)设计游戏化快乐体操课程

1. 分龄设计适配发展:

- 小班(3-4 岁):以“模仿游戏”为主,设计“小刺猬滚山洞”(蜷缩滚动)、“小鸟飞”(伸展平衡)等,融入儿歌降低难度。

- 中班(4-5 岁):增加轻器械练习,如用体操棒开展“接力传递”,用彩虹绳开展“钻山洞”“跳格子”等集体游戏。

- 大班(5-6 岁):尝试“跪撑- 起身- 跳跃”等组合动作,结合“平衡接力赛”培养规则意识与合作能力。

2. 融入本土文化增趣味:将“插秧”“摘果子”“赶小猪”(推皮球)等农村生活场景转化为体操动作,如模仿“插秧”设计“深蹲 - 伸展”动作,让幼儿在熟悉情境中感受乐趣 。

(四)建立全参与家园协同机制

1. 体验式活动拉近距离:每学期开展“快乐体操亲子开放日”,组织家长参与“亲子钻山洞”“协作跳彩虹绳”等游戏,直观感受活动安全性与趣味性。

2. 常态化沟通促认同:通过班级群、家长会分享幼儿活动照片与视频,讲解快乐体操对幼儿协调性、专注力的促进作用;邀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担任“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增强归属感 。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1. 幼儿发展显著提升:经1 年实践,180 名幼儿体能测试显示,“10米折返跑”平均速度提升 1.2 秒,“单脚站立”时长增加 8 秒,“坐位体前屈”达标率从 62% 升至 85% ;教师观察发现,幼儿“主动合作”行为增加 30% ,因“等待轮流”产生的冲突减少 40% 。

2. 教师与幼儿园成长:8 名教师中 6 名能独立设计快乐体操方案,2 名以相关课程获县域优质课二等奖;两所幼儿园形成“自然材料 + 游戏化”特色课程,成为乡镇“一园一品”示范案例,接待 3 所兄弟园参观学习。

3.  家园协同氛围形成:家长参与率从首次开放日的 45% 升至90% ,家长志愿者每学期参与活动次数从2 次增至5 次,形成“教师主导、家长参与”的协同模式 。

(二)问题与改进方向

1. 现存问题:“种子教师”因调动流失,培训成果难持续;自制器材易损坏,需频繁更换;课程多停留在“游戏层面”,与认知、语言等领域融合不足。

2. 改进对策:与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快乐体操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通过乡镇教育办申请专项经费,采购耐用器材;设计“体操 + 儿歌创编”“体操 + 动作绘画”等综合活动,推动课程融合 。

五、结论

快乐体操在农村幼儿园的实践,既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又能通过本土化策略破解资源瓶颈。农村幼儿园应立足自然优势,以师资培养为核心、低成本资源开发为支撑、游戏化课程为载体、家园协同为保障,推动快乐体操常态化开展。未来可扩大实践范围,探索山区、平原等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实施路径,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为农村学前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