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培养实践能力人才为目的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

作者

魏鲁原 崔霞

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一、课程改革背景与意义

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智能控制、物联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然而,传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明显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侧重理论讲解,如单片机内部结构、指令系统等抽象知识占比过高,与工业实际应用场景脱节;二是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如“点亮 LED 灯”“按键控制蜂鸣器”等基础操作,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工程应用思维;三是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随着智能制造、智能硬件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显著提升。据行业调研显示,近 60% 的企业反馈应届毕业生需经过 3-6 个月培训才能胜任单片机相关岗位。因此,以“培养实践能力人才”为核心目标,推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能衔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基于“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课程改革设定三大核心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需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接口技术(如I/O 口、ADC、PWM、串口)等核心理论,同时熟悉Keil C51 编程软件、Proteus 仿真工具及实际硬件调试方法。

2. 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完成单片机系统设计的能力,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与电路设计、软件编程与调试,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如硬件接线错误、程序逻辑漏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参与多人协作的综合性项目开发。

3. 素养目标:树立工程规范意识,如电路设计图纸标准化、程序代码模块化;培养创新思维,能基于单片机技术设计简单的智能产品(如智能温控器、环境监测仪)。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重构教学内容:对接行业需求,强化“理论- 实践”融合

传统课程内容按“原理 - 指令 - 接口 - 应用”的顺序编排,理论与实践割裂。改革后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内容体系,将核心理论融入实际项目,具体分为三个模块:

1. 基础模块( 40% 课时):以“最小系统搭建与基础控制”为核心,涵盖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源、时钟、复位电路)、I/O 口控制、延时函数编程等内容。配套实践任务为“LED 流水灯设计”“按键控制 LED亮灭”,通过仿真(Proteus)与实物(51 单片机开发板)双重验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操作。

2. 进阶模块( 35% 课时):聚焦“接口技术与数据处理”,包括中断系统、定时器 / 计数器、ADC/DAC、串口通信等理论。对应实践项目为“智能交通灯设计”(定时器 + 中断)、“环境温湿度监测”( ADC+ 传感器)、“PC 与单片机串口通信”,引导学生理解接口原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3. 综合模块( 25% 课时):对接行业实际需求,设置“智能控制系统开发”项目,如“基于单片机的自动灌溉系统”“智能小车路径规划”。项目需整合前两模块知识,涉及传感器选型(如土壤湿度传感器、红外避障传感器)、电机驱动(L298N 模块)、蓝牙通信等技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

此外,补充行业前沿内容,如 STM32 单片机入门(对比 51 单片机的优势)、物联网模块(ESP8266)与单片机的结合,拓宽学生技术视野。

(二)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导”

1. 项目式教学法:将课程内容拆解为“基础任务 - 进阶任务 - 综合项目”三级任务链,教师以“任务发布者”“问题引导者”角色参与教学。例如,在“智能交通灯”项目中,教师先明确任务要求(红灯30s、绿灯25s、黄灯5s,支持紧急模式切换),再引导学生分析需求(需定时器定时、中断处理紧急信号),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电路设计与编程,教师仅在学生遇到调试难题时提供思路指导。

2. 仿真与实物结合教学:针对硬件实验成本高、易损坏的问题,采用“先仿真、后实物”的教学流程。学生先在Proteus 中搭建虚拟电路,完成程序调试(如排查 I/O 口配置错误),再在 51 单片机开发板上进行实物验证,减少硬件损坏率,同时提升调试效率。

3. 案例教学法: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如“工业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基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与数据上传)、“家用智能插座”(继电器控制与蓝牙模块),通过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工程价值。

(三)搭建分层实践平台:满足不同能力学生需求

为避免实践环节“一刀切”,搭建“基础-进阶-创新”三层实践平台,适配学生的能力差异:

1. 基础实践平台:依托实验室现有 51 单片机开发板、示波器、万用表等设备,开设“基础验证实验”(如I/O 口输出实验、中断实验),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操作。

2. 进阶实践平台:组建“单片机项目工作室”,提供STM32 开发板、传感器模块(温湿度、红外、光敏)、电机驱动模块等设备,学生可自主选择进阶项目(如“智能温控风扇”“人体感应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系统开发。

3. 创新实践平台:对接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与企业项目,设立“创新项目小组”。例如,指导学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老人跌倒报警装置”,整合加速度传感器、GSM 模块等技术,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或创新创业项目。

四、结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以“培养实践能力人才”为核心,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分层实践平台、优化考核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完善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创 , 林宏伟 , 贾奇才 , 等 . 四位一体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

探 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20(4):163-166.

[2] 李忠 , 高波 , 康灿 .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人才实践教学改

革 探索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S1):36-38.

[3] 季康 , 谢彦南 . 基于“课赛” 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

究 : 以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20

(29):124-126.

[4] 马春燕 , 郑剑海 , 王淑红 , 等 . 基于“口袋机” 的“单片机

原理与 接口技术” 课程开放式教学探索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

37(4):16-19,27.

[5] 张强 , 丁建 , 尚福项目来源:2024 年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工程教育

认证视域下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例。项目编号:JG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