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 四千精神" 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何润漫 叶一卉 何沛珊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千精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强调以主动探索、不畏艰难的创业态度突破资源约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持续活力,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的重要精神引领。
一、“四千精神”概述
乡村振兴中的“四千精神”源自改革开放初期江浙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实践,是一种包含“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创业与奋斗精神,该精神重点强调以主动探索、不畏艰难的态度突破资源约束,开拓发展空间,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中被赋予重要价值,成为推动产业兴旺与农民致富的内在动力。
“走遍千山万水”体现为深入调研、广泛开拓市场;“说尽千言万语”意味着以耐心沟通推广政策、促成合作;“想尽千方百计”要求创新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吃尽千辛万苦”则彰显了攻坚克难的韧性与坚守。该精神不仅可以助力山东仁风镇打造出产值五亿元的富硒西瓜产业,同时它也推动了许多乡村通过特色产业升级、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转型实现振兴,它从一种区域商业文化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乡村发展方法论,凝聚了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意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持续的精神力量。
二、乡村振兴中“四千精神”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2.1“四千精神”为产业融合注入内在驱动力
“四千精神”深刻体现了主动探索、坚韧不拔、创新求变的创业哲学,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它的首要优势在于为产业融合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例如“走遍千山万水”的精神激励着农业经营主体突破地域限制,积极开拓远方市场,整合域外资源,从而打破了传统农业局限于本地生产的桎梏,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提供了市场视野和空间基础。而“想尽千方百计”所倡导的创新破局能力,则直接推动技术、模式和业态的革新,帮助产业融合主体克服资源约束、产业链不完善等现实困难,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循环模式等,实现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 通过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与价值
“四千精神”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与价值边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说尽千言万语”所蕴含的沟通智慧与价值构建能力,在产业融合中表现为精准的品牌叙事和文化营销,能够深入挖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向生态、生活、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拓展。这种沟通不仅面向消费者,也应用于促进不同产业主体间的协作,推动形成“农业 + ”的融合形态,如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的交叉重组,催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新业态。与此同时“想尽千方百计”的创新思维引导主体不断探索资源要素的跨界集约化配置,依据生物链原理发展循环农业,依据产业链规律延伸加工与服务环节,成功将农业的增值收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了从卖原材料到卖制成品、卖体验和卖文化的转变,大幅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2.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惠及农民
“四千精神”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优势还体现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发展成果能够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民,助力共同富裕, 比如“说尽千言万语”的沟通协作精神在实践中可促进“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股份合作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的形成,通过反复的协商与谈判,建立起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共同体,这样就能够有效改变了农户在传统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使其不仅能获得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还能分享到加工、流通、销售等后续环节的增值收益。而“想尽千方百计”的创新理念则被用于设计“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土地租金 + 务工工资 + 返利分红”等多样化的分配方案,它可以确保了农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从产业融合中增收。
三、乡村振兴中“四千精神”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
3.1 以“四千精神”推动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
乡村振兴中,“四千精神”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与实践方法论,例如“走遍千山万水”要求主体主动开拓市场与资源渠道,通过深入调研与跨区域合作,打破传统农业的地域限制,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整合,又如依托“想尽千方百计”的创新思维,各地可发展“农业 + 加工 + 文旅”的融合模式,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并挖掘生态文化价值,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与此同时“说尽千言万语”强调品牌建设与市场沟通,通过数字化营销与文化叙事提升产品辨识度,实现从“卖原材料”向“卖品牌”“卖体验”转型,而“吃尽千辛万苦”的韧性则保障了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攻坚克难,如攻克技术瓶颈、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确保产业链协同高效。
3.2 以数字化与科技创新深化产业融合赋能
“四千精神”中的“想尽千方百计”与“走遍千山万水”为农村产业融合注入了创新与开放的基因,一方面它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网系统及电商网络,实现生产端智能化管理、销售端精准化对接,减少中间损耗,提升产业效率,例如推广“互联网+ 农业”模式,利用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拓展市场边界,使农产品销售突破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它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改良品种、优化加工工艺,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
3.3 构建多元协同的利益联结与政策保障体系
“四千精神”在实践中需转化为惠农富农的机制设计,其中“说尽千言万语”与“吃尽千辛万苦”是构建利益联结与政策保障的关键。首先,通过“说尽千言万语”的沟通协调,推动政府、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紧密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参与产业链分工,共享增值收益(如“保底分红 + 按股分红”)。其次,政策层面需“想尽千方百计”优化制度供给,完善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与人才引进政策,破解产业融合的用地、资金与人才瓶颈。例如,设立产业融合基金、简化审批流程,激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新业态。
结语:
总而言之,“四千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了强大的实践价值与时代适应性。通过推动产业链整合、深化科技创新与构建惠农机制,它不仅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凝聚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共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与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 易军 .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 [J]. 中国集体经济 , 2025, (25): 9-12.
[2]薛晓婷,孟琛. 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研究 [J].当代农村财经 , 2025, (08): 18-23.
[3] 童慧娟 . “四千精神”引领温州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J]. 中国经贸导刊 , 2024, (12): 165-168.
[4] 刘亭 . “四千”精神再弘扬 [J]. 浙江经济 , 2024, (0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