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吕卫卫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单元教学,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这个核心如同“锚点”,将分散的知识点、技能有机联系起来,设计一系列逻辑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单元教学已是教育热点,需要相关教师抓住单元教学的特点,科学打造教学环节。
一、单元教学简介
单元教学是一种以特定主题、概念或问题为核心,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结构化整合,并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完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单元教学通常以教材中的某一单元为对象,因为教材划分知识点本就有结构化的特点,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构建教学单元,设置单元教学的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化的教学模式[1]。
二、单元教学的价值
(一)体现知识内在逻辑
单元教学的应用,更加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一个完整的单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习内容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相互关联、支撑的整体, 促使学生构成知识体系框架,支持学生深度学习[2]。
(二)支持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在若干课时中,设计一系列逻辑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讨论、实验、项目、阅读、展示等),可以在更大的范畴内协调目标、活动、内容、评价的相互关系,允许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简单、重复的知识点做“减法”,对于重难知识点则做“加法”,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认知走向深度理解。学生通过主题统整和探究活动,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本质,促进概念性理解和迁移应用,在结构化的挑战性任务和问题解决过程,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三)构建完善教学闭环
单元教学的应用,是在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闭环,包括明确育人目标、确定评价证据、规划学习体验、审视目标达成等,明确的目标、连贯的活动链与目标匹配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这会让单元教学更有吸引力,情境更加真实,合作探讨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先进教法得以更好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三、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
(一)梳理单元知识,凝练教学主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单元教学,教师需系统梳理单元的知识结构,明确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一次函数》单元为例,教材包括“函数”“一次函数”“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函数” 为铺垫,“一次函数”为主要内容,虽然知识点覆盖全面,但教学重难点在于”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大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
(二)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路径
在凝练了单元的基础上,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教学实施路径,构建系统化的素养目标体系,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融入具体教学环节。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建议设置14-16 个课时,设计阶梯式教学活动: ① 通过水箱水位变化、手机话费套餐等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2 课时); ② 结合快递运费计算、手机流量资费分析等案例探究函数图像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特点、作图方法等(2 课时); ③ 以正比例函数为跳板,进而学习一次函数,促使认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认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2 课时); ④ 结合函数图像教学,促使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 y=kx+b 中参数 k、b 对图象的影响——分别探究函数图象 y=kx 与函数图像 y=kx+b 的位置关系,归纳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定义域与值域、斜度、经过的象限等性质(4 课时); ⑤ 最终落脚于利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收费、决策等),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单元教学后期制定思维导图归纳、阶段性测试等环节(4 课时)。
(三)创设真实情境,注重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开展单元教学,在全过程中,要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真实情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探索会更加轻松、更加深入,在探索过程中有效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探讨思想、模型思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设计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乘坐出租车(起步价 + 里程价)、租赁共享单车(固定押金 + 按时计费)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出租车、共享单车费用与时间或里程之间存在特定的线性关系( y=kx+b ),自然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 y=kx+b ( k≠0 ),直观理解 k、b 的作用和图象特征,提升学生对一次函数知识点的理解。
(四)注重学情评价,评价学生素养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中,学生评价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聚焦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素养发展,倡导建立三维评价体系: ① 过程性评价(课堂观察记录、探究活动参与度); ② 成果性评价(一次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报告、知识思维导图、错题分析手册); ③ 素养评价(如从图形绘制中评价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从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评价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等),特别关注学生从具体情境抽象函数模型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现象的严谨性[4]。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数学中展开单元教学,凝练单元知识,科学设计单元教学的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形成系统性、结构化的学习模式。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抽象概念、动手操作探究性质、掌握方法求解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应用能力的完整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势必能够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数学素养养成。
参考文献
[1] 伊晓蕾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5,(27):64-66.
[2] 李炳春 , 邵美 . 破壁·融合·创生:初中数学跨学科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探微 [J]. 中学数学 ,2025,(16):123-125.
[3] 温建红 , 吴致光 .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J]. 中学数学杂志 ,2025,(08):32-37.
[4] 温建红 , 吴致光 .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J]. 中学数学杂志 ,2025,(08):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