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与山东手造创新
徐杰青 尹崇芹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齐鲁巧娘 ( 山东) 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200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精神脊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山东手造” 立足山东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既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文化 “两创” 的重要实践领域。然而,当前山东手造面临非遗技艺传承断层、创新活力不足、文化传播局限等问题 —— 以中国结编织技艺为例,其虽蕴含 “结绳记事” 的历史底蕴与 “吉祥团圆” 的民俗内涵,却因传承方式单一、受众群体狭窄,难以充分释放文化育人与产业创新价值。在此背景下,挖掘中国结技艺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与手造创新实践,成为破解传承困境、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结技艺教育对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价值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以文化认知为基础、以情感认同为核心、以精神传承为目标。中国结技艺教育通过多维度的实践设计,构建起 “认知 - 认同 - 自信” 的培育链条,成为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载体。
(一)深化文化认知: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中国结技艺并非单纯的手工技艺,而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体系。通过多维度的文化渗透,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梳理中国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寓意,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可以结合历史文献与民俗案例,讲解中国结在不同朝代的应用场景—— 从 “结绳记事” 的原始功能,到唐宋时期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的文学意象,再到明清时期 “五丝同心结,百纽鸳鸯囊” 的民俗应用,中国结的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紧密相连;还可以通过 “黄河文化与中国结融合创作” 项目,引导学生调研黄河流域的剪纸、年画等民俗艺术,将其中的色彩、图案元素融入中国结设计,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通过这些举措,学习者对中国结文化的认知从 “表面了解” 转向 “深度认同”,为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
(二)激发情感认同:唤醒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中国结技艺教育通过 “沉浸式实践”与 “场景化体验”,唤醒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不同于理论讲授,中国结技艺学习强调 “动手实践”,学习者在穿绳、打结、造型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 — — 一根普通红绳,经编织转化为蕴含文化寓意的作品,这种 “创造感” 能让学习者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自豪感。
山东手造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的支撑,中国结技艺教育以实践为导向,为山东手造注入创新活力。可以围绕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主题,设计出中国结钥匙扣、书签、家居装饰等系列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部分产品通过校企合作渠道推向市场,实现 “文化价值” 与 “市场价值” 的统一;还可以根据当地民俗特色,创作 “福字结”“生肖结” 等具有地域风格的作品。中国结技艺教育通过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山东手造输送了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思维的人才,推动山东手造从 “传统技艺” 向 “现代文创” 转型。
(三)传承精神内核:升华文化自信的精神维度
中国结技艺教育不仅传递技艺与文化,更传承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工匠精神,升华文化自信的精神维度。一方面,中国结技艺体现 “天人合一” 的文化理念 —— 结型设计遵循自然规律,色彩选择契合传统审美,这种对自然与传统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中国结编织需要耐心、细致与专注,一根绳的错位便可能导致作品失败,这种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的创作态度,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技艺教学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分享自己坚守结艺传承的经历,讲述如何克服技艺传承中的困难(如年轻人兴趣不足、技艺创新瓶颈),让学习者体会 “工匠精神” 的内涵;还可以结合 “爱国主义”
主题,引导学生创作 “中国梦”“民族团结” 等主题的中国结作品,将家国情怀融入技艺创作;再者,还可以组织 “非遗进社区” 等活动,在传递温暖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担当。这些思政引领举措,让学习者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之情,使文化自信从 “文化认同” 升华为 “精神自豪”,具备更深厚的精神内涵。
三、中国结技艺教育对山东手造创新的赋能作用
山东手造的创新发展需以非遗技艺为根基、以创新思维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中国结技艺教育通过培养 “懂文化、会设计、能实践”的创新人才,为山东手造注入发展活力,实现 “技艺传承” 与 “产业创新”的协同推进。
(一)培养创新人才:为山东手造提供智力支撑
山东手造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中国结技艺教育通过 “技艺 + 文化+ 设计” 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为山东手造培育创新人才。不仅注重编织技艺的传授,更强调文化素养与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文化课程让学习者掌握中国结的历史内涵与地域特色,通过设计课程引导学习者将现代审美、时尚元素与传统结艺结合,通过实践课程锻炼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与产品转化能力。
(二)推动技艺创新:丰富山东手造的产品体系
中国结技艺教育并非对传统技艺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 “守正创新”推动技艺升级,丰富山东手造的产品体系。一方面,“守正” 是基础在教学中严格传承中国结的核心技艺,如基础结的编织方法、文化寓意的准确表达,确保传统技艺的根脉不丢;另一方面,“创新” 是关键引导学习者在材料、工艺、造型上进行突破。
(三)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山东手造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结技艺教育还能通过 “实践活动 + 新媒体传播”,拓展山东手造的传播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教育实践中,可组织多样化的展示与传播活动:进校园方面,举办 “中国结艺展”,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传播非遗文化;进社区方面,开展 “结艺公益课堂”,为空巢老人、乡村妇女传授技艺,让山东手造走进基层;进展馆方面,与展馆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出作品,扩大受众范围。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结技艺作为山东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培育与山东手造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通过深化文化认知、激发情感认同、传承精神内核,构建起文化自信培育的完整链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艺创新、拓展传播渠道,为山东手造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了 “技艺传授 - 文化传播 - 人才培养 - 资源整合” 的多维目标。在文化 “两创” 的背景下,中国结技艺教育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地域文化振兴、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瑶。传统工艺语言的当代设计转型 —— 以鲁中南手编中国结技艺为例 [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 02):98-103.
[2] 董雅。基于非遗传承的中国结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2023 11):117-120.
山 东 省 艺 术 科 学 重 点 课 题 立 项 号:L2024Z05100424《文化两创背景下山东手造“1351”沉浸式创新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