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任倩
西安航天弘发实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强调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前技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大方面,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多为暴力、手机成瘾等。[1] 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教学不单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当的主题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让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心态,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2] 只有因材施教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才能助力技校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是技校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 落到实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以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明白不同年龄段技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3] 为了精准了解西安航天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本次问卷调研,通过电子问卷匿名填写统计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 783 份。其中男学生占比 76.63% ,女学生占比 23.37% ,覆盖全校一、二、三年级,18 岁以下的年龄占比 73.68% ,住校生占比达98.21%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研结果统计,在校学生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1. 总体乐观下的“情绪处理能力”隐忧: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情绪状态良好,且对校园生活、师生关系满意度高,标明学校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方面成效显著。然而,高达 31.54% 的学生表示不能很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加之“学业成绩与考试压力”和“就业迷茫担忧”位列压力源前两位,揭示出学生普遍具备积极的心态,但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技能,体现出学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赋能个体心理技能的紧迫性。
2. 高动机与高压力并存的专业学习困境:仅有 1.53% 的学生对专业“没动力深学”,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入学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这是技工教育的优势。但另一方面,问卷压力源排名中,“技能考证与职业资格压力”紧随“就业压力”之后,形成了“高动机—高压力”的链条,需进一步关注如何将学生的内部动机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并缓冲由此产生的压力。
3. 信任关系稳固与专业求助途径不畅的矛盾:在和班主任的关系方面, 36.91% 的学生反馈非常信任、愿意向班主任倾诉遇到困难,35.89% 的学生反馈比较信任有事会找老师,仅有 0.77% 的学生反应关系疏远。学生对班主任信任度高,但在遇到困难时,求助“班主任”的优先级却落后于“朋友”和“家人”选项,求助“学校心理老师”的意愿则更低。同时,超过 70% 的学生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求助途径,且对“担心隐私泄露”存在顾虑。这表明,学校虽建立了良好的普遍性信任,但专业心理求助的“去污名化”和渠道普及工作仍存在缺口。学生更信赖非专业的社交支持系统,而非专业的心理支持系统。
4. 活动偏好揭示“行动导向”的心理教育需求:在心理帮助渠道和活动类型的选择上,学生的偏好非常鲜明,倾向于个体化、保密性强的咨询(线下面对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而非集体活动;在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最青睐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户外拓展与体育竞赛”,反馈出了技工院校学生“乐于动手、体验中学习”的群体特点。传统的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在调研中显示吸引力有限,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创新形式,设计更多“动起来”的活动项目。
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
基于调研结果,反观当前工作,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体系协同性不足。现有工作存在“资源点状分散”问题,心理咨询室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活动等未有效整合成一个目标统一、分工明确的协同体系,资源效能未实现最大化。二是发展性预防缺失。当前工作重危机干预、轻发展预防,对于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升心理韧性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性与预防性”教育投入不足,课程化、体系化程度不高。三是专业求助引导缺位。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在宣传推广、建立便捷求助通道方面力度不够,导致专业资源利用率低,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帮助资本。
五、教育对策与建议
基于“学校—家庭—企业—学生”四位一体视角,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全员育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由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共同参与,将心理健康的理念融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对班主任信任度高的特点,强化班主任“前沿哨兵”作用,对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具备识别学生心理困扰的初步能力和转介意识,成为连接学生与专业心理老师的桥梁。
二是构建“航天特色”心理课程与活动体系。针对情绪管理、学业就业压力应对等方面,开展课程辅导。基于技校学生行动导向偏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竞赛、技能比武、实习体验中,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大力支持文艺、体育类社团发展。结合航天精神,开展团队拓展、工匠劳模访谈、航天研学等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特色实践活动浸润学生心理健康。
三是优化“精准滴灌”式心理咨询服务。多措并举开展宣传,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园公众号、电梯海报等渠道,反复、清晰地告知学生心理咨询室的位置、预约方式、保密原则,彻底解决调研问卷中30.01% 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的问题。积极响应学生需求,除了面对面咨询,开设网络预约窗口,保护学生隐私,降低求助门槛,提供多元化求助渠道。
四是深化家校企协同,共筑心理支持“缓冲垫”。一方面家校联动,利用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子女心理状态而非仅关注学业成绩,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阶段开启校企共育,与合作企业共同关注实习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习环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六、结论
当前西安航天技工学校学生整体心态积极、校园关系和谐,但普遍面临情绪处理能力不足、学业就业压力凸显、专业心理求助途径不畅等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从氛围建设向能力赋能、体系构建转型升级。只有建设“全员参与、课程赋能、宣传引导、家校企协同”为核心的综合教育对策体系,才能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嵌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国工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玉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技校学生素质[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2)
[2] 谢小姗 .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 [J]. 文科爱好者,2020(6)
[3] 戚其平.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