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的策略
孙秀双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泊头 062150
引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壁垒,实现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而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节点,其特色产业集群是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载体。沧州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腹地,形成了如盐山管道装备、孟村弯头管件、肃宁裘皮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支柱型产业也成了京津冀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与协同发展要求的提升,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渐暴露出能级短板,部分集群仍停留在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附加值低,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协同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县域间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土地、人才等要素约束日益凸显等。
一、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培育,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县一业”或“一县多业”的发展格局,部分集群具备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扫描产业规模,品类群、销售广、创收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持高不下,有的已经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或贸易中心。从空间分布来看,集群呈现“沿交通干线集聚”的特征:依托京沪高速、石黄高速及京杭大运河等交通干线,如盐山、孟村、海兴等县(市)形成了以管道装备、管件为主的产业带;肃宁、任丘则依托皮毛、石油化工形成了差异化的产业优势。此外,部分集群已初步构建起“生产 + 配套 + 服务”的产业生态,如管道装备产业园区内集聚了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物流企业等各类主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二)突出问题
产业链层级低,附加值“天花板”明显。多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仍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间加工环节,前端的研发设计、后端的品牌营销与服务环节薄弱。多数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集群内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产学研协同机制也不够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区域协同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压缩,制约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部分产业园区规划滞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部分企业面临“扩产无地”的困境。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管道装备、扣件等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逐渐凸显,部分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迫停产或限产,环保投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县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规模扩张。
二、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的核心策略
(一)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突破附加值瓶颈
聚焦高端环节,推动“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 + 品牌服务”转型,完善配套并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针对不同集群的特点,明确产业链升级方向:如盐山、孟村的管道装备产业应重点攻关高端合金管、核电用管等核心产品的研发,建立“企业 + 高校 + 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中心,突破材料与工艺瓶颈;肃宁裘皮产业应注重设计创新,引入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团队,打造自主高端品牌,同时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渠道,提升品牌附加值。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推动集群内配套企业集聚,建立产业链协同平台,整合县域内企业资源,实现原材料采购、零部件供应、产品销售的集约化,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
(二)创新驱动“破局”,强化核心竞争力
引导集群内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对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给予奖励,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其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核心竞争力。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转化,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收集高校的技术成果,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施“人才回引”计划,针对沧州籍在外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出台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吸引其返乡创业就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特色专业,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此外,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提升集群内现有人才的专业水平。
(三)构建区域协同机制,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
在沧州市级层面制定《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规划》,根据各县域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明确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建立县域间产业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集群发展中的跨区域问题。搭建“要素共享平台”,整合现有资源,鼓励县域间人才跨区域兼职,促进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依托沧州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区位优势,引导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北京、天津的产业资源,积极争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改造。
(四)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土地整理、闲置厂房回收等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度扩大产业园区规模,为集群发展预留空间,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提前完成土地平整、规划许可等前期工作,缩短企业落地时间。鼓励集群内企业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对完成绿色转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推动集群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开发“产业集群贷”等特色金融产品,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推动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集群龙头企业挂牌融资,为集群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结束语
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产业链层级、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及要素保障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创新驱动突破、区域协同机制构建及要素保障强化四大策略,可有效破解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产业链升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驱动能增强核心技术能力,区域协同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保障能为集群发展提供稳定支撑。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与沧州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沧州有望突破现有能级短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可云 .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
[2] 王缉慈 .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J]. 河北学刊,2022,42(3):145-152.
[4] 沧州市统计局 . 沧州统计年鉴 202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5] 李建英 ; 刘刚 .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的路径探索—以河北省为例 [J]. 经济与管理,2021,35(2):85-90.
[6] 赵弘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与集群升级 [J]. 北京社会科学,2020(5):112-120.
作者简介:孙秀双(1982.02-),女,汉族,河北孟村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本论文为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 年度科技创新调研课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沧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ZKX2025202)阶段性研究成果。